登录 | 注册

三塘乡:周衣村幸福蝶变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26 浏览次数:

在泸西县东部的东山梁子上,有一个曾经被贫穷和落后笼罩的彝族村落——周衣村,现全村共有87户423人,有耕地4500余亩,人均耕地11亩。由于之前群众自身动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低效等因素,这里曾被贴上了“三塘乡最贫穷寨子”的标签。近年来,随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周衣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从“等靠要”到“我要振兴”的华丽转身,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从落后到文明的幸福蝶变。


图片

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曾经的周衣村,房屋破旧、环境脏乱、村容不整。道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生活污水肆意流淌,垃圾、粪堆、柴堆等随意堆放,环境卫生条件极差。


图片

“那时候家家户户推门就是牛羊粪味,茅草屋顶低得能撞脑壳。”年过六旬的周衣村村民袁明伟回忆道,一遇到下雨天气,路上的泥巴塘塘能淹到小腿肚,我们出门都是垫着大石头蹦着走。


图片

现如今,走进周衣村,道路干净宽阔,房屋俨然有序,处处绿意盎然。随着人居环境整治的持续推进,先后投资200万元完善了雨污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家家户户门口附近都摆放着垃圾桶,垃圾实行分类处理,由专人定期清运。持续改善的村居面貌,让周衣村的“颜值”不断刷新,人居环境更加和美宜居。


图片

“第一次踏进周衣村时,牛粪混着泥浆的路面能漫过胶鞋。”三塘乡人民政府职工金秀权望着如今整洁的村道,记忆翻涌,这个曾让他“踩一脚就糟心”的彝族村寨,用十多年时光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变化。


图片

基础设施:从薄弱到不断完善

曾经,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周衣村发展的关键瓶颈,不仅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质量,更阻碍了当地生产活动的有效开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

近年来,三塘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周衣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交通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先后实施周衣村道路改造提升等项目,对村内1公里长的道路全部进行了宽6米的硬化,修建了累计长达5.26公里的田间道路6条,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促进了与外界交流,提高了交通的通达度和便捷性。


图片图片

在水利设施方面,三塘乡党委政府对周衣村实施了产业灌溉坝塘建设项目,对原有坝塘进行了改扩建,改扩建后坝塘占地845平方米、蓄水量达2535立方米,既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又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结合水窖、自来水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村民们结束了“用水难”难题,也喝上了干净、卫生水。


图片图片

“现在政策好了,寨子的路四通八达,我们去哪儿都方便!”周衣村村民金付忠笑着说道,就连休闲活动场地也都建好了,大家农闲时候都有了去处,感觉整个寨子都比以前更热闹了。


图片

此外,周衣村还建设了公房、彝韵广场、民俗文化展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宽敞明亮的公房成为村民举办祭山、宴客等集体活的好场所,融入图腾元素的彝韵广场为能歌善舞的白彝族人提供了载歌载舞的好去处,与村庄风貌融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展示馆让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生动展示和传承。


产业发展:从传统到多元

过去,周衣村长期依赖传统农业,以种植玉米、洋芋、荞等农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图片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周衣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了青储、万寿菊等经济作物,同时引进云南牛牛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泸西县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定点收购企业,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2024年,全村青储和万寿菊种植面积分别达700余亩和2000余亩,实现产业增收560余万元。


图片

此外,周衣村还依托生态环境好和放牧面积广的优势,在种植业基础上发展生态养殖业。目前全村已有10余户养殖户,养殖山羊300余只、肉牛60余头,并创新推行种养结合模式:农作物秸秆转化为饲料,牲畜粪便发酵成有机肥还田,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实现生态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


图片

“以前种十来亩洋芋包谷,家里面一年到头苦得万把块钱,现在家里单是种20多亩万寿菊就有6万块的纯收入,我们更有信心了!”万寿菊种植大户袁饶平说道,这几年家庭经济收入多了,先后盖了新楼房、买了新车,日子越过越好。


图片

伴随着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群众收入实现了大幅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周衣村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跨越。据了解,周衣村户均纯收入从十年前的一两万元,增长到了现在的七八万元,村子里近一半人家盖了新楼房,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日子就像金灿灿的万寿菊越开越艳。


图片

思想淬火:“等靠要”到“我要富”

比修路盖房更难的,是打通思想的“最后一公里”;比资金投入更珍贵的,是点燃“我要富”的精神火种。当山风拂过青储玉米地,带来的不仅是丰收的气息,更是一个古老村寨破茧重生的时代回响。


图片

过去的周衣村是封闭落后的,全村仅有少数人能磕绊说出简单几句汉语,孩童和老人完全生活在彝语的世界里,集市上常见村民扛着玉米换酒钱,柴垛旁总躺着醉醺醺的汉子,妇女成群聚在一起闲谈,群众自身动力明显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


图片

“当时县级定点帮扶单位给他们寨子送去扶贫化肥时,村民围着货车讨要‘下货费’的场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三塘乡人民政府职工赵会平回忆道,“那时村民们认为,政府给的东西就应该包送到家,气得我们在场人员都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都想转身就走。”


如今再访周衣村,是充满活力的新生图景,熟悉的面孔仍在,但场景已截然不同。堆在村口的酒瓶不见了,到处都是群众田间劳作的忙碌身影;曾经讨要“下货费”的村民,现在一心想着购买农资;孩童们都能讲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70岁的李文玉也学会在手机上直播祭山祈福仪式。


图片

“经过近十来年的苦干实干,村民们都切身体会到发展变化带来的好处,现在整个寨子群众的干劲更足了!”周衣村党支部书记李海山满是欣慰地介绍道。

图片

周衣村的幸福蝶变,是乡村振兴等战略的生动实践,这个曾经被贫困压弯腰的彝族村寨,正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挺直脊梁,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笔墨,续写着“幸福蝶变”的新篇章。


图片

“周衣村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幸福的花朵。”三塘乡党委书记孙文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