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泸西

红高原泸西

文章来源:泸西之窗发布日期:2017-08-02      浏览次数:

泸西,山温水暖,风光秀美,古彝汉风,既有着江南小家碧玉般的秀美,又有着红高原山川的大美,再加上不快不慢的生活节奏,让你可以在这里优雅的生活、诗意的栖居,这大概也是很多在惯泸西的人不愿再离开的原因。而我,作为深爱故土的一份子,也试图深入探究家乡的美。但泸西的美藏得很深,要认识它,就必须深入其中。今天,就让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了解一下泸西的概况。

基本情况: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北部,地处昆明、曲靖、红河、文山“四州市”交汇处,东北与师宗接壤,西北与石林、陆良接界,西南与弥勒毗邻,东南与丘北相望,处在“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是红河州通往贵州及西南各地的重要通道。县城距省会昆明市166千米,距州府蒙自市178千米,距曲靖134千米,距文山州231千米,距贵州省兴义市170千米。泸西介于东经103°30′-104°,北纬24°15′-24°26′之间。全县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在东山梁子老佐坟箐,海拔2459米;最低点在南盘江小河口,海拔820米,高差达1639米。县城海拔1710米。泸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处低纬高原,热量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境内垂直分布着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温带五个气候类型。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15.2℃。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0.6°;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7.4°。年均日照2112小时,年均降雨量979毫米,无霜期为272天。常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县辖5镇3乡,6个社区、81个村委会、477个村民小组。全县国土面积1674平方公里,山区占48.3%,丘陵占34.7%,坝区占17%。全县“三山夹两河”,东部为东华山脉(又称东山梁子),中部为西华山脉(即白泥山),西部为外青沙岭(煤炭山脉)。在三条山脉之间,形成了境内最大的金马河、小江河两大水系和中枢、爵册、桃园、挨来四个万亩坝子及三河、善导、大瑞、永宁、旧城等13个千亩丘原小坝。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44.0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3万人,占74.9%以上,少数民族6.82万人,占15.48%,世居汉、彝、回、傣、壮、苗六种民族。

自然资源:泸西县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的北部,南盘江大裂谷带西侧,属山地高原地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泸西境内喀斯特岩溶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境内有着适宜的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水利基础和丰富的旅游、生物、水能、风能等资源。泸西县森林覆盖率37.8%,2016年城区环境空气API优良率达98.6%。因无工业污染,全县水质良好,饮用水质均达国家标准以上。阿庐古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1987年,阿庐古洞开放后,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从此,云南第一洞——阿庐古洞,名扬世界,成为泸西对外开放的一张“世界名片”。琼瑶题写的“奇山、奇水、奇洞、奇观”,道出了阿庐古洞的神韵所在,令无数游人流恋忘返。城子古村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亚洲民俗文化摄影之乡、云南省第三批旅游特色村、第三届中国景观村落。此外,泸西高原足球训练基地、景宜吾者温泉、观音山森林公园、阿拉湖、南盘江、花海风电等景观。水力资源有一江六河、4座中型水库、8件小(一)型水库、40件小(二)型水库,地表水资源量达5.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1.03万千瓦,已建有云鹏电站等11座水电站,水电装机容量达25.6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43亿度。风电资源较好,现已建成李子箐、东山、东华、大坡顶等风电场,装机容量31.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2亿度。

历史文化:泸西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的地方。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泸西地界就建了漏江县,隶牂牁郡,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建置史。东汉沿之,蜀汉、西晋、东晋、后蜀、宋齐改属建宁郡,仍名漏江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陇堤县,直属郎州。太和间南诏蒙氏并其地,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中的弥鹿部(阿庐部),属羁縻州隶黔州都督府。大理国时期仍为弥鹿部,先后隶拓东节度、石城郡。元设广西路,明、清设广西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为广西直隶州,是路、府、州治所在地。特别是雍正、乾隆时代,广西府代京铸币,一时间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成为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清代云南迤东观察使储之盘赞道:“宝源既开,商旅络绎,车马辐辏,百货杂陈,气象更新,俨称东南一都会焉!”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广西县。民国六年,因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同名相混,改为泸西县。时广西府是北上昆明,东过南盘江,进两广、交趾(今越南)至南洋的咽喉,南下阿迷(今开远)、临安(今建水)的交通枢纽。1638年,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用十天的时间,游历了广西府。他游广西古巷,登秀山远眺,看矣邦茫茫,听东寺晓钟,望东山烽火,叹盘江流向,进入阿庐古洞考察,把泸西的秀美写进了《徐霞客游记》之中。 明朝天启年,著名民间诗人陈王庭写下百首《菊谱新诗》,时人评价极高,是“文甲滇藩”的风范和标识。人称“滇中三杰”之一的陈度就落籍泸西。泸西为全省46个、红河州2个革命老区之一。这片红土地,是抗日英雄、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的故乡;在这片红土地上,诞生了1924年入党并介绍陆定一同志入党的彝族儿女张致中,“省立泸西师范”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云南的“四大革命摇篮”之一,“旧城反蒋武装暴动”打响了云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云南省较早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之一。1949年2月6日,中共泸西县委在永宁城子村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泸西县解放委员会,行使县人民政府职权。1949年3月,中共泸西县委、泸西县解放委员会进入泸西县城接管工作。泸西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撒尼的虎舞、大三弦、霸王鞭,白彝的羊头鼓舞、《创世纪》古歌谣,阿乌的兵器舞,壮族的虫茧巴乌,苗族的芦笙舞,穿越了时空,从远古走来。情谊深沉的酒歌、姑娘房和具有喜庆气氛的闹姑爷、猜新娘、哭嫁歌等风情万种,更有祭山、祭祖、祭龙等祭祀活动,使人如痴如醉,阿庐工艺中的刺绣、剪纸、木雕、石雕和珍贵字画、瓷器、青铜器、碑刻等历史文物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红墙碧瓦壮南天,“三庵、六阁、七寺、八庙”成为泸西文化遗存的代名词。儒、释、道、伊斯兰和天主教等庙堂抬头可见,烽火台、驿站、哨所、铸币和矿冶遗址、土官祠等名目尚存。古籍中称泸西“山川郁积磅礴之气;名胜绣景不可胜数;古迹林立错落不胜枚举”。

发展基础:通过多年努力,全县的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随着对外联通高速化的加快推进,泸西至弥勒高速公路一期将于2017年10月建成通车,泸西至弥勒二期、泸西至石林、泸西至召夸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泸西至丘北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泸西通用机场进入场址审查批复阶段。几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实现“10分钟上高速、20分钟通达县域主要节点、90分钟通达省州府城市”的交通发展战略目标,泸西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环城北路拓宽改造、县城东北片区道路等16条市政道路,县城西北片区人畜饮水工程、白水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县城生活垃圾收转运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黄草洲生态湿地恢复一期湖体将于2017年10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产业优势:泸西县在巩固烤烟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打造了18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22.7万亩高原水果基地,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海亮集团明康汇生态农业泸西种植基地成为杭州G20峰会蔬菜主供基地,云南省花卉产业园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果、菜、药、花、畜” 五大农业产业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泸西县被命名为全国低纬度高原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被列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发展30个重点县之一。泸西建成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并不断加强园区路网、供排水管网、电网、通讯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有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泸西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引进18户企业入驻,园区经济不断壮大,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凸显。以阿庐文化为灵魂,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康体运动休闲为支撑,全力打造“红高原”地域性品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城子古村、吾者温泉国际养生度假区、东方玫瑰谷国际旅游度假生态园、观音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集温泉、康体、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泸西“高原花园城市”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发展战略:近年来,泸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建设高原花园城市,推动泸西跨越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实施“对外联通高速化、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城镇园林化、旅游复合化和新型工业化”五大战略,倾力建设阿庐国家地质公园、黄草洲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大品牌”,着力构建一市(滇中经济圈城市群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城(新型产业城、休闲旅游城、花园健康城),把泸西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宜居型高原花园城市、滇中城市经济圈重要交通物流枢纽、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康体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努力实现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2016年,泸西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82亿元,增长10%。完成工业总产值74.47亿元,增长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66亿元,增长3.1%。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7.52亿元,增长24.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2.68亿元,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8347亿元,增长8%。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3亿元,增长12.4%。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38元,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3元,增长10.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3.9亿元,增长17.8%;各项贷款余额79.36亿元,增长15.1%。

红高原.泸西的由来:为了在既有资源基础上融合创新,寻求全域发展战略下泸西形象塑造与文旅协同发展策略,推动泸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泸西聘请江大设计传播机构,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查阅资料、走访座谈、沟通交流,形成了《红高原.泸西全域旅游文化产业策略》。在品牌学意义上,争论各种文化体系孰是孰非毫无意义,也不可能为这些分则魅力独显、合则混沌迷离的子品牌寻找一个共同的灵魂。打造泸西“红高原”城市形象品牌,目的是为这些独特的灵魂创建一个共同的“家”,用一个文化的“容器”来包纳、融合泸西文化,就如同用“中华民族”来统称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从而让更多外界人士通过“红高原”形象品牌关注泸西、走进泸西、爱上泸西,共融共促泸西发展。在国家层面,中国历来以红色寓意喜庆、吉祥、祥瑞、幸运,因此,我国以红色为国家旗帜的颜色。而红高原文化,即寓意祥瑞文化,符合大众美好的心理预期。在省级层面,历史上的云南始终被称为红土高原,这是因云南境内广袤的红土而得名,这片红土高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云南各族儿女,“红高原”也寓意红土高原。在州级层面,红河州是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千百年来,红河水在“红高原”上源远流长,哺育着诚信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红河人,“红高原”也寓意着红河州的高原。在县级层面,泸西既定的发展战略是“建设高原花园城市”,提出打造“红高原.泸西”县域形象品牌,这既符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也体现发展战略一脉相承。可见,打造“红高原.泸西”县域形象品牌,是站位国家、省、州、县不同层面来审视自身发展形象定位,目的是在既有资源共性基础上,以文化创意为引擎,通过品牌聚焦和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同一性、独特性、传播性特征的价值符号,实现主动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七彩云南和红河州的“红系列”,形成战略一致、步调一致、整体联动的效应,借助国家、省、州更高传播平台力量,增强县域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精神内涵上,通过对泸西的地域特征、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社会经济及县域发展的分析,提出“红高原”县域品牌的文化精神内核为:抱朴守诚,有“融”乃大。即朴厚(朴实谦厚)、赤诚(真诚热情)、融创(融通创新)。通过建构“平台—品牌—内容”三位一体的创新系统,融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动员全县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紧扣“红高原”战略聚焦点,把“红高原”品牌元素更好地融入各行业、各领域中,通过统一形象、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宣传等举措,积极构筑泸西全域营销平台,不断提升“红高原.泸西”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拉动泸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协同创新发展。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