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基本信息

信件归属 泸西县文化和旅游局
信件标题 咨询泸西非遗莫棉巴的资料
内容 你好!
很抱歉打扰了。我是一名大四学生,最近在写论文,论文初稿为文旅融合视角下泸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莫棉巴保护性开发对策研究。在搜集资料方面我购买了莫棉巴的书籍,但还是不够全面。如果允许的话可以给我分享一下莫棉巴的资料吗。
不胜感激!
创建时间 2025-04-7

回复信息

回复日期 2025-04-23
回复部门 泸西县文化和旅游局
回复内容
同志:
         你好!你的来信已收悉,泸西县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核实处理,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莫棉巴》作为一部彝族支系葛颇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创世史诗,在红河州泸西县白水、向阳、三塘、永宁、午街铺等乡镇葛颇人聚居的村寨广为流传。在葛颇语中,“莫”意为毕摩或老,“棉”意为调、歌,“巴”意为唱,“莫棉巴”即“毕摩唱的古歌”或“老人唱的古歌”。全诗以葛颇传统民歌五言韵诗的形式,用叙事的表达方式讲述了“创世”的全过程,以《造天造地》《洪水淹天》《兄妹成亲》《粮种由来》《阿嗄建房》《指路经》等为主要内容,涉及天地万事物起源、日月星辰和自然现象的形成、人类的由来、生活方式、婚俗礼仪、祭祀风俗等诸多领域。较为全面和艺术地反映了葛颇人古代社会、历史、宗教、民俗、文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莫棉巴》史诗叙事完整,故事性强,注重细节描写,情节生动曲折、人物个性鲜明,情感细腻真挚,曲调进行流畅。旋律节奏起伏不大,音色浑厚朴实,音调和谐动听,歌唱时一人为主,多人应和,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
       《莫棉巴》创世史诗,由葛颇长者演唱,史诗教人以善,认知葛颇风情礼俗,大多没有禁忌,不分场合。起房盖屋,娶亲嫁人,丧葬祭祀,节庆闲暇,皆能演唱。山坡上、树林中,火塘边、屋檐下,村头村尾,常能听到《莫棉巴》的独特声音。因葛颇人没有文字,史诗就是靠葛颇长者和毕摩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艰难独存。
        20世纪80年代初,泸西县彝族文化工作者赵荣华老师,泸西县文化馆的曾绍荣、李淑翠、饶强等老师就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他们深入泸西、弥勒、罗平、师宗、丘北等地葛颇人聚居的村寨,采访当地的彝族同胞(毕摩、传唱人),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泸西县彝族毕摩黄绍明、彝族文化传承人(诗歌传唱人)李福安、黄金贵、彭云华、黄秀芬、郭阿双、李红英、金发友、杨正华、刘俊昌、祝美香、李琼芬、谢双囡、李发文、李发先等人,对搜集、整理工作给予了无私的支持。2000年后,中共泸西县委统战部的黎家声同志,也做了一些搜集、整理工作。由县委宣传部主编《阿庐文化》系列丛书第四辑,于2013年出版,其中收录了曾绍荣老师编著的《阿庐民歌集成》一书,“莫棉巴”诗歌成为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泸西本土历史文化研究人员挖掘整理了“莫棉巴”史诗,形成50000余字8300多行的《莫棉巴》葛颇创世史诗记录、研究资料。《莫棉巴》一经形成,即引起了国家及省、州、县彝学专家的关注。各位老师在参与《莫棉巴》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思维按照逻辑推理由表及里,以独特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莫棉巴》史诗从滇东南彝族地区历史文明发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彝族起源土著说证据的历史文化价值、万物起源(创世)的哲学价值、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历史文化价值、地方彝族历史文化的价值五个方面做了比较深刻的阐述,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对人们认识“莫棉巴”创世史诗,研究葛颇文化,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感谢你对非遗工作的关注与支持,顺祝生活愉快!
回复人 泸西县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