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农科信息公开
  • 索引号
    20240913-112540-262
  • 发布机构
    泸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8-04-14
  • 时效性
    有效

农科局“1+5+N”模式实施产业全覆盖助力脱贫攻坚

2017年以来,泸西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示范引领,突出“果、菜、畜、花、药”五大农业产业为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产业全覆盖,带动N户建档立卡户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一、1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以建设18.1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紧紧围绕水、田、路等基础设施,整合水利、林业、财政、发改、交通、国土、扶贫等部门资金累计达近3亿元、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资金10亿元支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产业扶贫工作,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县农业示范区水利化程度达96%,全县水利化程度达65.5%;建成核心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总里程达191.3公里,形成快速、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建成高稳产农田建设累计达15.56万亩;建成了滇东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和5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系统,夯实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五大农业产业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二、五大产业“果、菜、畜、花、药”支撑。一是水果产业。依托泸西高原梨协会、泸西县云露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统一物资采购、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品牌及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经营模式。2017年全县有水果专业批发市场3个、果品加工企业1家、冷库45余座库容量达2.7万立方米、种植规模50亩以上种植大户63户。2017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4.77万亩,水果挂果面积14.5万亩,水果产量21.8万吨,预计产值7.16亿元。二是蔬菜产业。以中枢镇中大河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代表的精细蔬菜产业带,以午街、金马为代表的时鲜蔬菜产业带,以三塘、向阳等东部山区为代表的高山蔬菜产业带,以中枢、永宁、白水等为代表的加工蔬菜产业带。2017年全县建有蔬菜专业批发市场1,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龙头企业9户,全县有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13.5万亩。2017年上市蔬菜商品量115.76万吨,蔬菜产值达17.01亿元。三是畜牧产业。按照 三带二区一业一基地的产业布局,狠抓畜牧业十大工程建设。2017全县三带二区共集中了畜禽规模养殖场198户、适度规模养殖户260户,畜禽规模养殖场比重达65%居全州第一和全省先进行列,实现畜牧业产值22.9亿元。四是花卉产业。打造集科技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标准化种植、物流集散、品牌打造和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区域特色明显、产业集聚度高、生产设施先进、配套服务完善、辐射带动效应显著泸西现代花卉产业园区。2017年引进云花科技、缤纷园艺4家企业和省花卉推广技术培训中心、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2家单位入入驻园区建设发展。园区已完成土地流转2600亩,建成363亩花卉大棚设施,其它配套设施正在紧张有序推进。2017年全县种植花卉7660亩,生产鲜切花3.1亿支,年销售达1.95亿元。五是生物产业。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瞄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大力引进生物药业等重点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品牌效应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人才与产业、企业、项目、资本有机结合。2017全县银杏、灯盏花、万寿菊、除虫菊、三七、草乌等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种植面积达8万亩次,实现特色生物产业总产值19.23亿元。 

三、N户建档立卡户被带动增收致富。通过大力扶持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推广“村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的“村社合一、社企互融”模式,把分散的贫困户组织起来,入股各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在参与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中分享收益。2017年全县共引进和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78个,其中有省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38家,种养大户168户,家庭农场5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3.4万户、17.2万人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13203户贫困户入社全覆盖,带动2552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