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农科信息公开
  • 索引号
    20240913-112454-988
  • 发布机构
    泸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0-12-16
  • 时效性
    有效

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2020年以来,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响应国家“着力稳面积、稳政策、稳产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019年水平上”的战略目标和“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持续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不愁”中吃饭问题等具体要求,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以泸西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关于下达2020年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的通知》下达的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1.51万亩,力争总产量达到18.48万吨,粮食单产增幅达到1%以上的指导性任务为年度工作目标。一年来,我们埋头狠抓粮油生产,有效调优种植结构,大力推广新品种和绿色高效集成技术,努力提高耕地产能,进一步强化各项惠农、强农服务措施落实,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序有效开展,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粮、油指标任务和重大工作完成情况  

  (一)粮食生产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2020年全县共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9797万亩次,完成计划面积51.51万亩的100.9%,同比2019年51.5151万亩增0.4646万亩,增幅为0.90%;亩均单产360.5千克,同比2019年358.8千克增1.7千克,增幅为0.47%;实现粮食总产18.739万吨,完成计划任务数18.48万吨的101.4%,同比2019年粮食总产18.4845万吨增加0.2545万吨,增幅为1.38%。具体为:  

  1. 小春粮食生产指标完成情况:2020年我县的小春粮食作物总播种22.9644万亩,总产粮食6.1168万吨,比2019年小春粮食总产6.1227万吨减0.0059万吨,减幅0.09%。分作物为:小麦种植4.7553万亩,平均亩产228.76千克,总产1.0878万吨;杂粮种植12.7363万亩,平均单产310.15千克,总产3.9502万吨。其中:完成大麦种植12.4029万亩,平均单产312.89千克,总产3.8807万吨;豆类种植2.9671万亩,平均亩产125.98千克,总产0.3738万吨(其中:蚕豆2.0337万亩,亩产126.71千克,总产0.2577万吨);马铃薯种植2.5057万亩,亩产1406.87千克,总产3.5252万吨,折粮0.70504万吨。  

  2. 大春粮食生产指标完成情况:共完成大春粮食种植29.0153万亩,平均单产435.02千克,总产12.6222万吨,比2019年大春粮食总产12.3618万吨增0.2604万吨,增幅2.11%。分作物为:水稻全县完成水稻育秧4250亩,主要品种有滇禾优615、云两优501、滇禾优615、滇昆优8号、宝粳杂2号、3号等,全县移栽水稻4.6838万亩,平均单产601.5千克,总产2.8172万吨;玉米全县共种植玉米15.7092万亩,主要品种有:康农2号、云瑞系列、惠农单2号、华兴单88号等,平均单产441.2千克,总产6.9303万吨;薯类共种植薯类6.3156万亩,平均鲜重单产1865.2千克,总产11.78万吨,实现折粮总产2.356万吨;豆类全县种植豆类0.5511万亩,平均单产375.4千克,总产0.2069万吨;特色杂粮共种植1.7556万亩,平均单产177.6千克,总产0.3118万吨。  

  (二)油菜生产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全县共种植油菜7.2185万亩,平均亩产166.53千克,总产油菜籽1.20207万吨。  

  (三)重大工作完成情况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  

  全县总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50.1万亩(含大、小春),技术覆盖率达到95.2%,同比上年的48.5万亩,增长了1.6万亩,增长3.3%。具体为:水稻4.8万亩、玉米14.1万亩、蔬菜9.8万亩、马铃薯5.8万亩、油菜3.8万亩、水果9.1万亩,其它作物2.9万亩,惠及77个村委会、6.4万农户,发放施肥建议卡70000份。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5.41万亩,商品有机肥推广面积6.34万亩。化肥使用量控制在2.7万吨(折纯量),利用率超过40%。  

  2、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作  

  为构建层次清晰、分级负责、代表性强、功能完备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县长期定位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有效规模建设步伐。根据农业农村部及省州土肥部门的安排部署,按照每10万亩耕地设置一个监测点的要求。2020年全县新建长期定位监测点9个,其中:州级监测点1个、县级监测点8个,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州级监测点位于舞街铺镇果吉村委会草海子村民小组大红田坐落,8个县级监测点分别位于中枢镇既比村委会下新民村民小组、金马镇雨龙村委雨龙村民小组、旧城镇青禾村委会青禾村民小组、舞街铺镇绿峨村委会下路区村民小组、永宁乡阿朝村委会三道箐村民小组、三塘乡箐门村委会毕块村民小组、向阳乡勺布白村委会阿矣坎村民小组、白水镇黑龙村委会竹溪村民小组。目前,已完成地块基础信息采集、地块剖面开挖分层等基础性工作,待建设资金到位后进行检测小区建设。  

  3、休耕试点县项目工作  

  休耕地块任务落实。根据任务安排,在向阳、三塘两个乡镇,五个村委会,十五个村民小组,实际落实休耕地块1.5万亩,完成任务的100%,项目涉及农户1586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94户(向阳乡229户,三塘乡165户)。  

  签订协议。共与三塘、向阳2个乡的5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的1586户农户签订休耕试点协议,其中:三塘乡签订协议608份,向阳乡签订协议978份。协议文本由县农科局统一印制,内容包括休耕面积、补贴金额、技术模式及甲乙双方的责任义务等。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共设置18个土壤监测点,其中15个监测点在休耕区域,涉及红壤、黄壤、石灰土3个土壤类型。在非休耕区设置3个对照监测点进行比较,监测时限3年。  

  完成休耕补助资金兑付。今年是耕地休耕制度试点的最后一年,小春补贴资金(200元/亩)于9月上旬完成兑付,共兑付补贴资金299.8966万元;大春补贴资金(300元/亩)于10月下旬完成兑付,共兑付补贴资金449.8449万元,三年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县工作全面完成。  

  4、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工作  

  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在泸西县午街铺镇水塘村委会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600亩。该村距午街铺镇政府5公里、距县城18公里,平均海拔1794米,属山区村委会。全村辖水塘、阿古块新寨、阿古块老寨、三棵树、糯衣、石滚子、麻子哨、小河边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彝、汉、苗等民族。有耕地面积3007.7亩,以种植玉米、烤烟、小麦等作物为主。示范区建设具体实施地为阿古块新寨、老寨村民小组各200亩,麻子哨、水塘村民小组各100亩,合计600亩,种植区域达到相对集中连片。涉及农户15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  

  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按照省级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午街铺镇水塘村委会青贮饲用玉米作物上,重点示范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建设6个同田示范对比田(每百亩设一个)。采用技术模式为有机肥+配方肥施用,做到化肥减量增效。  

  取土化验。结合省级《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实施方案》、《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与统计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在全县范围内采集土壤样品85个(示范区6个)。对所采样品进行常规指标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化验,同时选择10%的土样进行中微量元素测定。目前采集土样已送州农科院化验室进行各理化性状检测分析,结果将适时反馈回来进行成果应用。  

  田间试验。开展田间试验3组,即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2组和香葱肥料利用率试验1组。  

  技术培训、服务。举办县级技术培训2期(技术培训1期,培训技术人员50人;现场观摩会1期,技术人员50人);开展乡镇级技术培训3期,培训技术人员100人,面对面技术培训农民300人次。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主要经济作物优化施肥方案,改进配方发布制度,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整理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更新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  

  5、绿肥种植工作  

  全县种植绿肥7.6万亩,其中玉米、烟草轮作绿肥种植3.94万亩,果园套种绿肥3.66万亩。由于今年绿肥适时播种,长势较好。根据田间长势,技术人员按好、中、差选择11个测产点进行田间测产,同时在绿肥种植较多的区域进行实产调查,最后得到全县范围内有收成绿肥加权平均单产1526.6千克/亩。  

  6、油菜试验站工作  

  2019-2020年度:  

  (1)油菜综合技术示范完成情况:在中枢镇挨来村委会的里比、长老田村完成综合技术示范区面积1052.3亩的收获测产等工作。由省农科院经作所提供,无偿发放杂交油菜云油杂15号油菜种子180千克,油菜复合肥6吨。实现加权单产219.2千克,比非示范样板平均单产183.4千克,亩增35.8千克,产量提高19.52%。示范辐射带动周边油菜生产25500亩,实现单产176.2千克,比全县平均单产166.5千克,亩增9.7千克,产量提高5.83%。  

  (2)杂交油菜云油杂15号示范完成情况:2020年泸西县农技推广中心与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合作,并在农科院经作所的支持下,开展杂交油菜云油杂15号种植示范。通过努力共完成云油杂15号示范面积207.6亩,2020年4月15日,根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委托,由泸西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主持,邀请有关专家对杂交油菜云油杂15示范样板开展了田间测产验收。通过专家组田间抽样复测验收:高产田块平均单产278.8千克/亩,中产田块平均单产203.8千克/亩,低产田块平均单产164.1千克/亩。加权平均207.6亩示范区平均单产229.8千克/亩。  

  (3)油菜试验示范开展情况:完成云南省高油酸杂交油菜新品种多点试验1组(8个品种)及云南省旱地杂交油菜新品种展示一组(12个品种)。其中,云南省高油酸杂交油菜新品种多点试验,产量:275.08—319.52千克,云南省旱地杂交油菜新品种展示,产量:192.17—265.11千克。  

  2020-2021年度:  

  (1)油菜综合技术示范完成情况:在中枢镇挨来村委会的里比、长老田村完成2020—2021年度油菜综合技术示范区1087.8亩,其中百亩核心区125.5亩,涉及农户718户,完成计划1000亩的108.78%。  

  (2)杂交油菜云油杂15号示范完成情况:完成203.6亩杂交油菜云油杂15号示范和20.8亩云油杂10号示范的播种工作,目前,油菜出苗整齐,生长正常。  

  (3)完成试验站建设内油菜试验示范3组。其中:1组抗蚜虫油菜品种(材料)鉴定试验,参试品种(材料)共80份;1组杂交油菜新品种展示,参试品种10个;1组油菜种子包衣剂应用效果试验,共8个处理。  

  全年技术培训完成情况:全年共开展技术培训4期、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及技术人员380人次,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80余人次,发放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油菜中耕管理技术等资料1000份。  

  信息简报完成情况:在云南农业信息网刊载信息12条。完成技术简报1期,随机收集25份商品菜籽样品送体系功能研究室进行检测。  

  7、国家水稻推广体系永盛试验站泸西示范县工作  

  (1)示范完成情况:配合试验站在永宁乡小永宁村进行了云两优501百亩展示。实际展示面积95亩,涉及农户72户,展示共免费发放云两优501水稻种子190公斤、复合肥95包、开展统防一次。收获时经随机抽取6户示范户及1户非示范户进行实收产量调查,其结果为:云两优501示范品种平均亩产量739.49公斤,比非示范户(玉粳17号)产量689.11公斤,亩增产50.38公斤,增幅7.31%,示范品种增产效果显著。  

  (2)抗性材料鉴定完成情况:配合试验站在永宁乡小永宁村进行了24个抗性鉴定材料的种植试验一组,经实收称重计量结果为:亩产700以上有6个材料,分别为鉴22亩产798.13公斤、鉴20亩产794.89公斤、鉴19亩产786.15公斤、鉴21亩产733.74公斤、鉴3亩产704.02公斤、鉴1亩产703.1公斤;亩产600~700公斤材料有16个;亩产500~600公斤材料1个;亩产400~500公斤材料1个。圆满完成国家水稻推广体系永盛试验站安排任务。  

  (3)重金属改良剂施用效果监测鉴定情况:按试验站要求,选取20户农户进行了重金属改良剂施用效果监测鉴定,每户采取三处理,即喷施“美鑫隆R微量元素水溶肥料”、“作物重金属调控剂(HM-2型)”和空白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鉴定。期间采集基础土样20个,植株籽粒样各20个,组织药剂喷施2次,所有样品交由试验站进行化验检测比对。  

  8、玉米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在午街铺镇水塘村委会阿古块老寨、阿古块新寨、水塘、麻子哨等4个村小组开展玉米绿色优质高效示范601.3亩,涉及农户14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123人,播种面积117.8亩。项目实施共计发放文青贮2号玉米种子1807公斤,复合肥(13︰5︰7)605包,尿素605包;补助机耕601.3亩,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两次,共使用农药氯虫苯甲酰胺1205包、甲维盐1807包、虱螨脲1807包。  

  9月15日,经泸西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邀请和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专家组,对泸西县2020年玉米绿色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行田间实收测产,测产结果为示范区综合加权平均亩产为4226.1公斤/亩,实现目标任务青贮玉米亩均生物单产4000公斤的105.65%,圆满完成示范种植任务。  

  9、粮食作物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试验示范工作  

  水稻上:在永宁乡小永宁村、旧城镇三河村共进行水稻品种比较试验二组,参试品种为云两优501、云两优502、云恢1811、云恢1818及对照品种玉粳17号共计5个品种。经实收称重计量结果为:在小永宁村试验产量为云恢1818亩产730.7公斤、云两优501亩产723.3公斤、云恢1811亩产701公斤、云两优502亩产700.7公斤,对照品种玉粳17号亩产689.11公斤;在三河村试验产量为云恢1818亩产776.2公斤、云恢1811亩产740.3公斤、云两优502亩产700.53公斤、云两优501亩产689.6公斤,同田农户对照品种玉粳17号亩产653.7公斤。  

  玉米上:  

  (1)玉米品种及生产力测试试验情况:2020年协助红河州农业科学院完成四州市玉米品种试验(64个品种,每个品种种植24塘)、玉米品种展示(12个品种,每个品种种植60塘)、十州市玉米品种试验(25个品种,每个品种种植20塘)和玉米生产力测试试验(224个品种,每个品种种植10塘)的玉米试验任务,试验总计325个品种,试验总播种面积3.5亩。试验采取红河州农业科学院主导,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农户郭建云出地及负责日常耕作管理,试验后红河州农业科学院及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获取相关试验数据,农户获取试验田块收成的操作模式进行。该试验已按红河州农科院旱作所要求完成全部试验任务。  

  (2)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在白水镇既庶村委会山衣甲村郭建云田块进行玉米品种比较试验一组,参试品种为靖都2号、豪威559、彝谷1616、金粒2016及对照海禾2号共计5个品种,种植面积为1.5亩,施肥管理等为农户习惯施肥管理。经实收称重计量,产量结果表现较好的品种为:豪威559亩产696.06公斤、彝谷1616亩产672.38公斤、金粒2016亩产658.18公斤;产量结果表现一般的品种为:靖都2号亩产563.48公斤;同田对照品种海禾2号亩产583.36公斤。  

  (3)青贮玉米品种及密度筛选试验:在午街铺镇水塘村委会阿古块新寨杨贵新田块进行青贮玉米品种及密度综合筛选试验1组。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种植密度,副处理为品种,主处理3个密度分别为B1:4000株/亩、B2:5000株/亩、B3:6000株/亩;副处理的六个品种为A1:QM001518、A2:QM0021717、A3:QM003007、A4:QM005001、A5:QM005604、A6:QM00668,A7文青贮2号为对照品种。试验总计21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52.5平方米,含保护行及沟路等试验总种植面积为2.5亩,施肥均按N︰P︰K =23.6︰5.2︰5.3配方分三次施用。经实收称重计量,从种植密度看生物产量结果表现为:6000株/亩产量为3677.57公斤、5000株/亩产量为3587.77公斤、4000株/亩产量为3295.94公斤,从种植品种看生物产量结果表现为:QM0021717平均亩产3834.94公斤、QM005001亩产3830.71公斤、QM003007亩产3735.47公斤、QM00668亩产3333.35公斤、QM005604亩产3267.21公斤、QM001518亩产3183.08公斤,对照品种文青贮2号亩产3458.22公斤。  

  (4)旱稻尝试性种植: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主决定在在白水镇既庶村委会山衣甲村郭建云田块开展旱稻尝试性种植试验0.6亩。该试验于4月28日播种,因抽穗较晚,错过灌浆成穗节令,经粮作站职工商议评估为无法形成有效产量,于10月10日时通知农户割除进行下一茬小春作物种植。  

  10、履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能工作  

  工作中,以“三进村”、一事一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及田间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为主,抓好农业防灾减灾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蔬菜生产为主)、粮油作物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优质果树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种子知识专题讲座、农产品质量认证和监管、农药管理、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培训124期,14576人次,具体为:  

  高素质农民培育。2020年中央下达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资金被整合,故此项目无资金支撑,制约了培训工作开展。只能依托农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等工作的开展,尽力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完成《2020年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上报和2021年泸西县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的申报工作。全程指导并对2020年泸西县高素质农民培育(焊工班)36名学员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系统录入。  

  实用技术培训。组织专兼职教师进村83人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1期,培训2060人次,发放各种科技培训资料1500余份。  

  绿色证书培训。完成绿色证书培训2期,培训100人,发放科技光盘100余盘、各种科技培训材料200余份,进村入户回访和跟踪技术指导5次。  

  农业系统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充分利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网络媒体资源,在农科讲堂中共组织远程培训40期,1000人次。农民视听32000人次,播放节目12小时。  

  职业技能培训。在全县分60期对2020年泸西县烟草公司培训的10000名职业烟农进行“云上智农”APP录入,并教会其正确使用。发放各种科技明白纸及宣传材料15000余份。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配合红河州农科院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于9月15至17日组织泸西县雨洒村45位农民科技带头人,组成“蔬菜班”到通海和江川进行学习观摩。  

  “三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共开展红河州“三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2期135人。具体为:午街铺镇山林哨班75人;旧城镇青禾班60人。  

  “云上智农”APP线上培训。共组织线上学习7期,1200人,占计划1000人的120%。  

  农民田间学校建立。结合县情建立了4个农民田间学校。  

  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对2019年参加中国兵装集团定点帮扶《泸西县云露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水果提质增效暨市场营销项目》学习的51名群众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  

  11、常规农业科技培训及田间指导工作  

  受疫情影响,全年共计开展农业科技培训8期,培训及田间指导农户1411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13份。具体为: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1期,培训农户72人次,发放技术基料72份,田间指导144人次;开展青贮玉米种植技术培训1期,青贮玉米中耕管理培训2期,共培训农户441人次,发放技术基料441份,田间指导294人次;开展油菜种植技术培训4期,培训农户380人次,发放技术基料1000份,田间指导80余人次。  

  12、全县肥料销售企业疫情排查、防控工作及肥料市场巡查管理工作  

  面对疫情,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县疫病防控指挥部及县农科局的安排部署,结合单位职能,对掌握情况的全县111户化肥销售企业、1户有机肥生产企业、59户农膜销售门市进行宣传、排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0人次,车辆15台次。通过积极的宣传、防控、协调等,确保自身的监管服务领域疫情防控安全,保障了全县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的充足储备。  

  开展肥料市场巡查11次,出动了20台车次、82人次,检查市场16个、经营店铺112个,检查化肥70余个品种,4000余吨,印发资料6000余份。签订承诺书60余份,完成市场检查记录60余份。通过对全县肥料经营大户的排查,基本掌握了全县肥料的进货、销售、储备等情况,确保广大农户用上了“放心肥”,保障了大春生产有序推进。  

  二、脱贫攻坚工作  

  2020年以来,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中共泸西县委办公室、泸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贯彻落实〈中共泸西县委 泸西县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责任分工方案》的通知(泸办发〔2016〕135号)要求及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围绕干部职工结对挂联帮扶及农业产业帮扶两方面制定定点扶贫计划、方案,并按计划、方案开展各项工作。  

  (一)干部职工结对挂职帮扶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半年来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组织职工疫情期间电话访问5次、疫情控制后到结对联系点走访5次,累计访问结对联系户10次940人次,及时有效地宣传了新冠疫情防治措施、脱贫政策措施等;为建卡户理清了脱贫致富思路、增强了脱贫巩固信心;向阳乡歹鲁村委会建卡户“户改厕”工作进行积极正面宣传动员。中心挂联干部职工共到户摸底走访建卡户94户,其中64户意愿改造,其余30户不愿改造的建卡户有大部分是出于客观原因限制。  

  (二)全面落实部门农业产业帮扶措施  

  为进一步做强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巩固和提升脱贫产业成果,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中心工作职能,编报2020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结合泸西县粮油作物种植情况及产业分布,从优良品种选择、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推广等关键方面入手,以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发挥部门及行业特点,切实推行农业科技扶贫工作落实。  

  半年来,通过油菜、马铃薯两大产业扶贫技术的扎实指导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亦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贫困群众农业科技种植水平,农业生产自我发展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农业种植科技培训全覆盖。具体为:  

  1、油菜产业  

  2019-2020年度:在中枢镇挨来村委会的里比、长老田村完成油菜综合技术示范区总面积1052.3亩(其中包括核心示范样板150.5亩),涉及农户713户。在示范区无偿发放杂交油菜云油杂15号油菜种子180千克,油菜复合肥6吨。通过测产验收:千亩综合技术示范区加权平均亩产219.2千克(其中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235.4千克)增产明显。截至目前,共开展技术培训4期(培训工作主要在疫情前),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及技术人员284人次,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60余人次,发放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油菜中耕管理技术等资料500份。  

  在千亩油菜综合技术示范区内,积极选用优质高产高含油量油菜品种云油杂15号、花油6号、云油杂51号为主推品种,以浅耕打塘点播、化学除草、配方施肥、增施硼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集成技术等为主导技术,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100%,通过主推品种和主导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广,有效带动了周边油菜生产的稳定提高。辐射带动区2.55万亩油菜实现平均单产达176.2千克,与全县油菜平均亩产166.7千克相比,亩增产9.5千克,增5.7%。  

  2020-2021年度:在中枢镇挨来村委会的里比、长老田村完成油菜综合技术示范区1087.8亩,其中百亩核心区125.5亩,涉及农户718户,完成计划1000亩的108.78%;完成203.6亩杂交油菜云油杂15号示范和20.8亩云油杂10号示范的播种工作,目前,油菜出苗整齐,生长正常;完成试验站建设内油菜试验示范3组。其中:1组抗蚜虫油菜品种(材料)鉴定试验,参试品种(材料)共80份;1组杂交油菜新品种展示,参试品种10个;1组油菜种子包衣剂应用效果试验,共8个处理。  

  2、马铃薯产业。2020年马铃薯产业扶贫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县农技推广中心侧重区域优势、合理布局。在三塘乡李子箐、箐门、连城、隆德、俱久、方摆、三塘、阿定,向阳乡旧寨、沙马、法土、足马、勺布白等村委会种植马铃薯种植6.07万亩,品种以合作88、青薯9号为主。  

  在工作中,严把技术培训关,确保技术指导干部和产业区农户实实在在掌握关键技术要点。根据作物生长季节及时组织产业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受疫情影响,集中培训计划受限,产业扶贫技术指导服务基本都是田间分散指导,目前为止共组织专题培训4期(三塘、向阳各2期),培训科技人员和种植农户450余人次,田间技术指导530发放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手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1200余份。成熟时通过测产估算,6.07万亩马铃薯加权平均单产1650.9千克/亩,比计划(1600千克/亩)亩增产50.9千克,增3.2个百分点。具体为:三塘乡3.57万亩,加权平均单产1658.58千克/亩;向阳乡2.5万亩,加权平均单产1639.92千克/亩。从品种来看,青薯9号4.07万亩加权平均单产1662.65千克/亩,具体为:三塘乡2.57万亩,加权平均单产1669.14千克/亩;向阳乡1.5万亩,加权平均单产1651.52千克/亩;合作88号2万亩,加权平均单产1626.99千克/亩,具体为:三塘乡1万亩,加权平均单产1631.44千克/亩;向阳乡1万亩,加权平均单产1622.53千克/亩。  

  三、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农业生产严重受限于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比重较大,自然气候条件的反常严重影响各类科技项目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制约着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使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农业减收风险加大。  

  (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与传统粮油种植矛盾日益突显,常规粮油项目增产难度较大  

  随着全县蔬菜、水果、花卉、生物药业的发展壮大,大量土地被流转使用,粮油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并由之前的好田好地生产退守到坡地、瘦地上进行,造成科技示范效果差,单产提升难度较大。  

  (三)缺乏更好的外出学习锻炼机会,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知识更新严重滞后  

  随着现代农业高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但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老”、“旧”现象严重,知识更新严重滞后,部分技术人员掌握技术知识少之又少,不能及时有效理解应用新技术,导致技术指导性不强,推广服务效果一般。  

  (四)项目资金整合用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部门项目及相关科技培训受限严重  

  由于项目资金整合用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致使常规粮油项目实施及配套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圆满完成,开展的技术培训多为“搭车”培训等,培训效果较差。  

  (五)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相关科技培训计划受限,尤其是对集中面授培训影响较大,培训效果不甚理想。  

  四、2021年工作计划  

  一是全力抓好2021年全县大、小春粮油安全生产工作。  

  二是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化肥使用量负增长、绿肥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及农膜回收利用工作。  

  三是抓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并着重做好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工作。  

  四是想方设法抓好相关科技培训工作。  

  五是做好本年度开展的各试验、示范的总结和成果应用,并提前谋划好下年度粮油作物和土壤肥料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  

  六是做好肥料市场监管服务工作,并配合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抓好肥料市场执法工作。  

  七是立足本职做好部门农业产业帮扶工作。  

  八是努力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