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通知、公告类信息
-
索引号lxxzrzyj/2025-01072
-
发布机构泸西县自然资源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5-08-18
-
时效性有效
泸西县自然资源局关于举行《泸西县江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地块详细规划》方案听证会的公告(第1号)
为了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在城乡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加重大事项决策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根据县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的要求,决定举行《泸西县江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地块详细规划》方案听证会,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听证事项
《泸西县江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地块详细规划》
二、听证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 下午14:30分)
地点:县自然资源局一楼会议室
三、听证陈述人(听证代表)和旁听人
(一)听证陈述人(听证代表)
听证陈述人(听证代表)名额为15人以上
1.本县年满18周岁与《泸西县江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地块详细规划》涉及到的利害关系人代表10人,从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申请报名人员中选择确定。
2.本县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1人;专业技术人员7人;法律工作者1人;社会普通公众代表2人
3.第1项或者第2项申请报名人员不足时,由县自然资源局推荐,由县司法局邀请产生。
(二)听证旁听人
听证旁听人名额为3人以内,在申请作为听证陈述人(听证代表)而未被选取的人员中确定。
四、报名时间、方式和要求
凡在本县居住或者工作且年满18周岁的公民,均可向县自然资源局报名,申请作为听证陈述人(听证代表)。
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开始报名。报名采用信函、传真或者直接到县自然资源局报名的方式。报名信函寄至泸西县自然资源局(邮政编码:652499),并请在信封上注明“听证报名”字样;报名传真0873-6651707,报名人应当写明本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公民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及职务、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和报名参加听证会的主要理由。
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5日上午11:00。
五、听证会参会通知
泸西县自然资源局将于2025年9月10日前核实并确定听证陈述人(听证代表)和旁听人等听证会参会人员名单,在云南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门户网站上刊登第2号公告,公布听证会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听证主持人、听证人(决策发言人)、听证监察人、听证陈述人(听证代表)等听证会参会人员名单。
听证会参会人员所在单位,应当支持本单位经确定的人员按时参加听证会。
联系人:孙悦榕,联系电话:0873- 6626698
泸西县自然资源局
2025年8月18日
附件:
1.听证申请表
2.《泸西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详细规划》
听证申请表
姓 名 | ||
性 别 | ||
年 龄 | ||
民 族 | ||
职 业 | ||
文化程度 | ||
公民身份号码 | ||
工作单位及职务 | ||
通信地址 | ||
邮政编码 | ||
联系电话 | 手机 | 座机 |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注明身份所属机关) | ||
报名参会理由 |
泸西县江西街历史文化街区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
一、规划编制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 号)、《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43 号)及《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云发〔2020〕7 号)等文件精神,强化“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传导协同,有效传导与衔接《泸西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要求,科学指导江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并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许可审批以及各类开发建设、城市更新、低效用地再开发、保护利用活动提供法定依据,进而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完善功能配置、激发发展活力,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特制定《泸西县江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由九华路、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道路中心线围合而成,包含江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定保护范围(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 2025 年—2035 年,其中基期年为 2024 年,近期为 2025 年—2030 年,远期为 2031—2035 年。
四: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价值永续,活态传承;空间优化,有机更新;活力焕发,特色彰显;治理协同,长效保障。
2.近期目标:保护底线刚性落实、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3.远期目标:保护传承体系完善成熟、空间功能品质卓越、活力魅力全面彰显、智慧治理长效可持续。
五、功能定位
集居住生活、商业休闲、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区,打造为泸西的活态历史博物馆、老城记忆乡愁地、市井烟火生活圈、城市公共会客厅、文旅休闲新地标。
六、人口规模控制
本次规划范围内人口规模按 5000 人进行控制。
七:规划结构
江西街展示利用规划结构为“一街七片多节点”,即以江西街为展示利用主轴,集中进行江西街历史文化的展示;为突出广西府古城的历史文化,结合广西府古城历史文化节点的分布,将江西街划分为七个片区,分别为钟秀书院片区、广西府署片区、钱局片区、钟秀山文庙片区、考棚(校士馆)片区、广罗协镇署片区、广罗协守备署(都司署)片区;每个片区内有多个历史文化节点分布。
1.钟秀书院片区
规划钟秀书院片区(老一中片区)主要为商住用地,重点结合云鹏图书馆保护利用,依托云鹏图书馆保护利用构建钟秀书院文化 IP 赋能商住综合开发,通过预留公共人行通廊联动锦辉广场与新天地片区,发挥城市中心文旅商圈聚集效应。
2.广西府府署片区
规划广西府府署片区主要为文化和商住用地,重点修复历史空间,实施“军门第”院落、府署遗址文化广场、重点保护民居保护利用等展示利用项目,延续广西府古城文化根脉并构建可视化历史场景。
3.钱局片区
规划钱局片区主要为商住用地,重点打造钱局遗址文化 IP,实施集中成片保护更新项目,包括陈侑故居、泸西制鞋厂、供销社、老旅社、钱局银房地块保护利用,机关幼儿园、森林公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迁置换,植入新兴业态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
4.钟秀山文庙片区
规划钟秀山文庙片区主要为公园绿地、文体和商业用地,重点以钟秀山、文庙保护为核心,整体更新改造周边中枢小学、体育馆和大仓粮贸综合市场,实施集中成片保护更新项目,树立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标杆。
5.考棚(校士馆)片区
规划考棚(校士馆)片区主要为文化和商住用地,重点修复历史空间,构建历史文化场景,实施考棚院落保护修复和文化小游园项目,渐进式以点带面激活周边民居院落自改,重构历史空间序列激发片区活力。
6.广罗协镇署片区
规划广罗协镇署片区主要为行政办公和商住用地,重点结合少年路拓宽和县委老宿舍楼保护利用,实施集“非遗展览展示、传承体验、探究研学、文创品研发”为一体的非遗传承综合体项目,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空间协同发展。
7.广罗协守备署(都司署)遗址片广罗协守备署(都司署)遗址片,主要为医疗卫生和商住用地,重点实施国医馆(中医院职工宿舍)保护利用项目,突出中医药文化主题,塑造区域性特色医疗文化标识。
八:用地布局规划
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07)共计 13.75 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 31.85%。该类用地构成如下:城镇住宅用地(0701),包括一类城镇住宅用地(070101),二类城镇住宅用地(070102);城镇社区服务设施用地(0702),主要为中枢镇民主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民主村卫生室 1 处。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占总用地面积的 12.95%。该类用地构成如下:机关团体用地(0801),为保留的泸西县委大院南部行政办公区域;文化用地(0803),为保留的泸西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1 处和通过规划功能置换现状“军门第”院落、刘晓亭旧居、建设小学、老法院、考棚、县委老宿舍等区域新增的 7 处图书与展览用地(080301);教育用地(0804),为保留并扩建的独立占地的中枢小学 1 处中小学用地(080403);体育用地(0805),为规划文化体育公园 1 处体育场馆用地(080501);医疗卫生用地(0806),为泸西县中医院 1 处医院用地(080601)。
3.商业服务业用地
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09),占总用地面积的 26.00%。该类用地构成均为商业用地(0901),规划保留现状临外围城市道路一侧现状商业用地,并沿北正街、江西街、牌坊街结合现状临街传统民居院落设置带状临街商业,结合泸西制鞋厂及周边地块、大仓粮贸综合市场、北门区域更新改造,设置 3 处集中成片商业。
4.交通运输用地
规划交通运输用地(12),占总用地面积的 15.34%。该类用地构成包括城镇道路用地(1207);交通场站用地(1208),为通过规划功能置换现状泸西县委大院北部停车区域新增的 1处独立占地的社会停车场用地(120803)。
5.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公用设施用地(13),占总用地面积的 0.64%。该类用地构成为保留的独立占地的中国邮政环城西路支局 1 处邮政用地(1307)。
6.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规划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14)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 11.60%。该类用地构成包括公园绿地(1401)和广场用地(1402)。规划保留独立占地的钟秀山公园 1 处,新增文庙广场,并结合历史文化节点保护更新设置的多处“口袋公园”“小微广场”。
7.特殊用地
规划特殊用地(15),占总用地面积的 1.61%。该类用地构成为独立占地且保留原有用途的文庙 1 处文物古迹用地(1504)。
九、路网结构
规划形成“街区外围城市道路+街区内部新增支路骨架+街区内部核心传统街巷”三个层次的路网结构。
(1) 街区外围城市道路
北侧九华路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 32 米;西侧环城西路和东侧环城东路为城市次干道,道路红线宽 18 米;南侧环城南路为城市支路,道路红线宽 10 米。
(2) 街区内部新增支路骨架
街区内部新增三条城市支路,连接外围城市道路与核心传统街区,在街区内部构成次级骨架路网。新增支路采用一体化断面设计(不划分专门的车行道与人行道),以步行交通为主导,允许机动车限时通行,并统一采用传统青石板铺装,以强化历史文化氛围。规划东西向新增支路主要依托现状少年路进行局部延伸和拓宽,道路红线宽度 12 米。南北向新增支路依托现状北正街北段和牌坊街,北正街九华路至少年路段规划道路红线宽度 15 米,牌坊街规划道路红线宽度12 米。
(3) 街区内部核心传统街巷
规划延续以江西街为主轴的鱼骨状路网结构,保持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与走向,并采用传统青石板铺装。江西街禁止机动车通行,其余街巷实行严格的机动车管理(如限行、单行、时段禁行等),优先保障步行和非机动车通行。规划内部街巷分为主要街巷和次要街巷两个等级。主要街巷承担街区内各街坊间的主要交通联系,维持现有道路宽度,道路红线宽度约 4 —10 米;次要街巷主要承担街坊内部交通联系,维持现有道路宽度,道路红线宽度约 1—4 米。
十、传统格局和传统街巷保护
1.传统格局和传统街巷保护对象
保护广西府古城“山城相嵌、街巷联动、商住相融”的整体格局、传统街巷肌理及民居聚落特征。重点保护钟秀山公园和 19 条传统街巷,19 条传统街巷分为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巷 8 条和其他传统街巷 11 条。具体包括历史街巷(8 条):江西街、肖公庙街、竹器街、卖鸡街、南正街、北正街、牌坊街、钟秀街;其他传统街巷(11 条):仁和巷、许家巷、小巷口、少年路、地藏寺街、富强路、新街、米市街、猪市街、卫生路、自由街。
2.传统格局保护要求
(1) 空间结构保护:严格维护“山(钟秀山)—城(方形古城)—街巷(鱼骨状传统街巷)”三者历史形成的空间结构关系,重点保护以江西街为主轴的鱼骨状传统街巷网络及钟秀山古城生态景观基底。
(2) 街巷肌理管控:保护鱼骨状主巷,原有走向与高差(坡度变更≤5%);传统街巷两侧禁止新建大体量建筑,建筑体量严格按保护区划分区管控要求进行管控,破坏肌理的违建限期拆除。
(3) 城山共生协调:钟秀山山脚严禁新建工程,现存破坏山体植被的建筑进行迁改;山体眺望点至江西街视廊禁止视线遮挡。
(4) 建设容量管控:从整体环境层面严格控制新建,减少新增建设对街区整体环境的影响,建设容量严格按保护区划分区管控要求进行管控,对钟秀山山体、主要公共活动空间节点周边进行重点控制,延续街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传统格局。
(5) 公共空间管控:广场、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四周建筑界面完整度不小于 85%;公共空间以保留和环境提升为主,增设设施的需经专家论证。
(6) 院落单元延续:保护并延续传统院落组织方式和进深/面宽比。
(7) 风貌整治分级:除列为保护建筑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外,非传统风格建筑逐步调整为坡屋顶、木门窗、青灰配色;未列为保护建筑的结构危房或风貌冲突建筑尽快拆除,建议原址按传统形制重建。
(8) 屋顶景观控制:街区法定保护范围内新建或改建建筑应采用传统坡屋面,檐口至屋脊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的比值:0.4:1≤H:D≤ 0.65:1,屋顶采用传统灰色系筒瓦或合瓦覆面;所有建筑屋顶禁用彩钢板/玻璃/水泥瓦,必须设备隐藏于屋脊后。
3.传统街巷保护要求
(1) 核心轴线基因保护:江西街应严格维持传统街廓比例,保留传统青石板铺装材质;沿街商业界面连续度不小于 90%,修复破损店铺门板(禁用卷帘门);天际轮廓线起伏差不大于 30%,禁止突兀高层。
(2) 肌理特征留存:维持“窄巷密路”格局,街区内部街巷与沿街新建建筑街廓比(D/H)严格限定 0.7—1.2;重点保护街巷转折点、丁字路口等传统空间记忆点。
(3) 界面连续与多样性:新建或改建建筑应控制在建筑控制线或现有临街建筑基底线以内,不得越过原有建筑基底线,以保证历史形成的街道界线的连贯性;严禁拆改连续商铺界面;禁止破坏建筑背墙、山墙,严禁拆墙开店。
(4) 广告设施禁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传统街巷两侧建筑界面上任意设置、张贴、涂写、刻画各种标语、广告等,店招设置须符合《泸西县城历史风貌街区建筑设计导则》要求。
十一、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预测
规划片区内最高日总用水量为 1929m³/d,年用水总量为 54.15 万 m³。
2.给水管网规划
规划区给水管采用环状与枝状管网相结合的形式沿道路布。由县城供水水厂统一供水,规划区内主供水管管径为 DN200,其余管径为 DN80—DN100。供水水压应满足最不利供水点自由水头不低于 10 米。供水压力为 0.25MP。规划片区内新建、改造给水管管径均小于 DN350,采用钢丝网骨架 PE 复合管。管道覆土深度在车行道下为 0.8—1.0 米,人行道下为 0.6—0.8 米。
十二、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
平均日污水量约为 1257m³/d。
2.污水工程设施规划
规划结合城市更新、排水防涝改造,完善雨污分流改造。现状排水沟修缮后作为雨水沟使用,现状合流管修缮更新后,作污水管;其余巷道完善排水管网。沿规划区道路及地形坡向布置各级污水管道。污水管道管径不小于DN300。污水管道采用 HDPE 管。管道坡度依据水利计算确定,其控制因素为管内流速,最小不低于 0.6m/s,最大不超过 5m/s。埋地管道覆土人行道下不少于 0.6 米、车行道下不少于 0.7 米,污水管道埋深一般控制在 1.5—2.0 米左右。污水管道上须按要求设排水检查井,在道路坡度较大区段应设消能设施。片区污水管管径为 DN300—DN600。
十三、雨水工程规划
雨水管渠的布置按就近排放为原则,沿规划道路布置,布置在道路或人行道下,排水顺应道路坡向,重力自流,以最短距离排放到最近河流水体或雨水收集池,保证雨水的及时排放。雨水系统的布置宜结合城市防洪规划综合考虑。规划片区内雨水经过景观雨水系统截流、过滤、留滞后,错峰溢流。片区内保留现状建设路 B×H=800×800 雨水沟渠,改造北正街 B×H=400×500 排水沟作为雨水沟渠,其余道路新建雨水管渠,最后汇入环城路主干管涵,最终排入河道。雨水管渠采用树脂混凝土盖板沟,盖板上留有进水口,实现雨污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