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旅游信息公开
-
索引号20240913-164548-425
-
发布机构泸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2018-10-24
-
时效性有效
文化为魂山水为形 加快城子古村旅游保护与开发工作步伐
文化为魂山水为形 加快城子古村旅游保护与开发工作步伐
——对贵州、湖南景点考察后的心得体会
泸西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王学明
(2018年8月25日)
为加快推进泸西县城子古村历史文化挖掘步伐,全面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新业态,8月16日至21日,由县城子古村文化挖掘领导小组牵头,组织部分成员专程赴贵州甚荔波县大小七孔景区、丹镇万达小镇、下司古镇、镇远古镇、西江千户苗寨、湖南凤凰村等进行学习考察,对古村镇保护、旅游发展等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经验和做法
(一)做实山水文章,推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了解:多年来,贵州省非常重视生态保护,采用组团式空间布局,注重山地特色和传承历史文脉,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推进低冲击开发模式,科学划定和严格管控水源、森林、滨湖湿地、基本农田、生态治理、风景名胜6个保护红线区与城镇开发边界,规划构建了“五区为底、八廊通联、山城相嵌、景观通贯”的生态绿地系统,抓实生态保护工作,出台《贵州省生态红线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提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坚持打造优美生态、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几天来,从贵州大小七孔景区到镇远古镇,看到的都是绿水青山,让游客走进贵州流连忘返。无不多年来只要进入贵州境内,看到的是山清水秀。小七孔景区本地村民这样说:“都是因为环境好了,才有游客来旅游,我的农家乐也才能办得这样红火!”,对生态环境改善给贵州大部分农村带来的红利,深有感受,也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交通优势的凸显,促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多年来,贵州省致力于交通建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良好局面,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我们无论是走到大小七孔景区还是西江千户苗寨,交通的便利为之惊叹。当前,贵州已发展成为西南陆路交通的枢纽,其地理区位优势将不断凸显,有利于贵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精准对接珠三角,广泛借力长株潭、成渝经济圈,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大交通推动大发展。高速公路缩短了时空距离,带给贵州的机遇不仅是交通条件改善、物流成本下降,还将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布局优化、城市生活品质提升,促进全省各县域间产业、城镇、风景的高度融合和各民族间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激发了贵州人强烈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大交通助力大扶贫,65个贫困县全部通高速公路,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速公路里程达3700公里,约占全省的72%,极大地改善贫困地区路网结构,尤其是贫困地区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百姓获得感最多的就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随之带来游客人数大幅度上升,让群众真实体会到旅游服务业个群众带来的实惠。
(三)抓实文化保护和传承,注入旅游产业发展新活力。首先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全面做好西江千户苗寨苗族文化的保护,成立雷山县中国苗族文化研究中心和雷山西江苗族博物馆,对西江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和整理,对有失散可能的民族古籍、有失传可能的民族艺术、有毁灭可能的民族文物进行抢救保护。开展“做文明西江人”主题宣传活动,强化居民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其次是打造民族文化体验活动。利用打田、插秧、捕鱼等农事,酿酒、蜡染等工艺和婚嫁、祭祀等习俗,打造民族文化体验项目,丰富游客娱乐体验。引导旅游酒店和农家乐经营民间传统小吃,丰富夜场民族歌舞表演和夜游项目,做到“吃在苗家、住在苗家、游在苗家、乐在苗家”。同时,以古苗疆走廊建设为抓手,打造以西江为中心,以干荣、开觉、控拜等文化村寨为重点的苗族文化园区,以雷公坪古“皇城”、清末苗民起义大本营、苗族迁徙路线、户外运动营地为重点的雷公坪历史文化和体育文化园区,以西江石门坎、鸡颈坳、营上会议等“黔东事变”战斗遗址为重点的战争文化园区,形成西江集聚式园区旅游发展局面。精心打造《蝴蝶妈妈》《九黎蚩尤》《嘎百福歌》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经典剧目。成立旅游商品开发公司,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开展合作,研发生产苗族银饰、刺绣、茶叶、香包、蜡染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营销。强化品牌宣传是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贵州省首先是把全省作为一个景区来重点宣传营销,同时,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营销计划,全省组织实施。比如雷山县立足自身实际,分析自身特色、所处区位、交通通达条件、接待能力以及消费人群等方面的状况,加强市场调研,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后,采取对全国各省市进行分批优惠。其次是制定周密的宣传与营销方案,雷山县注重“天下西江”品牌宣传,组队到长沙、重庆、成都、广州等重点客源市场和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潜在客源市场进行旅游资源推介。邀请160多家省内外旅行社、新闻媒体到西江苗寨体验苗族文化,依托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腾讯旅游网等媒体,大力宣传“苗寨过大年”、“缘分西江”等主题活动,逐渐打响了“天下西江”品牌。
(五)科学的经营管理,促进当地旅游的健康发展。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西江千户苗寨多年来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完善“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利益共享”运行机制,将景区整体打包给西江旅游公司运营管理,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或入股旅游服务项目,已发展民居宾馆(酒店)35家、农家乐接待户235户,从事银饰、服装、摄影等行业农户240户。建立景区收益分红机制是旅游扶贫的根本方式。西江制定民族文化保护补偿办法和评级奖励办法,探索“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运作模式,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8%作为农户文化保护分红,既调动农户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又确保少数“无业可扶”人员共享发展成果。
二、几点建议
通过几天的观察、体会和学习,收获颇丰,结合泸西旅游产业发展及城子古村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如下几点初浅的建议:
(一)以国际产品定位,围绕“125”发展思路,着力抓好城子古村的保护与开发。城子古村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唯一性。城子古村完美结合了彝汉建筑风格的土掌房,1000多间土掌房或首尾相衔或左右毗连结为一体,造形独特,实属罕见,是我国西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彝族土掌房群落,土掌房或首尾相衔或左右毗连,结为一体,其独特造形,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虽然,云南有多处也有土掌房建筑,但其规模、造型、特色无法跟城子古村相媲美。其次是厚重的文化底蕴。据相关专家考证,城子古村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城子古村建筑文化底蕴深厚,其文化价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6项标准中的4项目标准,这些历史文化为城子古村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卖点的旅游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解决城子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产权问题是全国古村落保护困扰已久的难题。目前不少古村成为空心村,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私人所有,修缮所需大量资金,村民自己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进行修缮,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筑需要修复,政府未必能承担大量的资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筑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用公共资源用于私人物业的修缮存在不合理,在现实中很难开展。为解决古村落中的产权问题,部分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都倾向于采取通过收回老建筑的产权进行保护开发。
(三)统筹新村和古村建设。新村、古村统筹建设应首先明确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衔接,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应该是“利用古村吸引游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设施服务游客”,一方面要保护旧村的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旧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规划、整治,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建设完善城子古村旅游服务的各项设施,如餐馆、旅店、商品等,这些设施应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过度的建设而破化古村的古朴氛围。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摒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足,完善城子古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下水道、饮水工程、电网改造、网络通信等方面。对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以保护古村的整体风貌为前提,改善居住环境。古村内的麻石巷道、红粉石巷道是古村建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行保护,切不可全部铺上水泥或大理石,对部分破烂,凹凸不平的古巷道可进行平整,固定石块,清理杂草碎石,完善路灯等照明设施;对排水系统的整治应维持原状,不进行上盖密封,以清理淤泥杂物、疏通渠道为主,以保留巷道特色;对供电线、网络线、电视信号线等应尽量埋底铺设,避免乱拉乱扯。新村的基础设施应按较高的标准进行建设,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
(五)维持古村的整体风貌。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采取措施活化,结合股份合作式模式,对所有的古建筑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登记造册,详细了解古村内每栋老建筑的现状如权属、破损程度、市场价值、需修缮的工作量、资金投入量等,在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联合有关文化部门,聘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制订老建筑的详细修缮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前提下,采取原来的特色建筑材料和传统的建筑工艺,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葺和改装,维持老建筑原来的古朴外观和建筑装饰;二是可根据老建筑的用途,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内部的生活设施,如厕所、水电、网络、照明等,满足现代日常生活、办公的需要。古村内的老建筑长期空置,将不利于古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因此除了对老建筑进行修缮外,还需结合古村的发展方向,在完善老建筑内部现代设施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手段合理活化古村内的老建筑。
(六)结合传统的风俗习惯,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文化保护和建设是古村保护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渐流失,最终使古村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为了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明适应,在村镇(乡村)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新的活力,而不仅仅是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原来的古村落、老建筑,否则将会陷落“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
(七)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氛围。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围时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修复古村周边生态,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开辟生态旅游对于古村落的开发也极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