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hhzsthjjlxfj/2024-00007
-
发布机构红河州生态环境局泸西分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4-12-26
-
时效性有效
泸西县关于2023年度生态环境目标完成情况和2024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情况的报告
紧扣县委“1341”工作思路,紧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目标,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全县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且持续改善。
一、工作成效
2023年,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4%,县域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未出现因土壤污染下渗导致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超标现象,未发生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土壤污染事件;全县医疗废弃物、工业危险废弃物全部安全处置,危险废弃物处置率、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乡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县城各声功能达标率均为100%;行政村污水治理率达57%、自然村污水治理率达59%,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逐步普及。
二、主要做法
(一)大力推进上级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截至2023年12月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我县的14个问题已整改销号11个,转办的13件信访件已全部办理完成;2022年以来省州生态环境专项督导检查反馈我县的35个问题已完成整改销号33个;2023年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我县的29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6个,反馈的6件信访件已全部办结。
(二)强化精准高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安全高效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六个百分之百”工作要求,推动扬尘精细化管控。加强餐饮油烟污染及恶臭异味治理,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切实做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及预报预判,精准应对污染天气。2023年,全县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三)积极稳妥推进水污染防治。完成板桥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调整、8个“百吨千人”饮用水水源地划定方案编制以及小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工作。稳步推进板桥河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以及县生态环境监测站监测资质申报认证工作,动态更新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名录,“一源一案”编制风险防控方案,及时消除环境隐患。
(四)安全有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精心组织编制《泸西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切实加强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监测,严格落实 “一住两公”用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要求,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严格监管、严格审批。狠抓《土壤法》的贯彻执行,严格环境准入制度,督促企业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加大土壤污染执法力度,与2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依法对1家涉重金属废渣堆存企业下达环境风险整治通知书,并督促其按期完成了整改。完成5块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30余家。
(五)大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切实加强8个乡镇生态环境业务人员能力素质培训,围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信息调查录入及维护开展业务培训2场次30余人。强化与县发改、农科、住建、水利、民宗、乡村振兴等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各类项目资金的整合,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政策资金“组合拳”。健全完善农村污水治理管护制度,探索推行农村污水处理费收缴制,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效能。截至2023年底,全县完成污水治理行政村43个,行政村污水治理率达57%;完成污水收集处理自然村57个,自然村污水收集处理率为12.56%。自然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率267个,自然村污水治理率为59%。
(六)加快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推进2023年14个村生态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率100%。实施精简报件数量、压缩审批时限、缩减审批环节、公开审批过程、实施并联审批等方式,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全年累计审批(备案)建设项目26个,涉及环保投资3887.02万元。完成《泸西县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编制及实施,稳步推进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
(七)持续加强环境监察执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检查要求,对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精准管理。推进污染源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防范和应急处置,切实防范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全年累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859人次,检查企业232家次,下发环境现场笔录168份,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件,处罚金额104.53万元,接到环境信访举报件58件,办结率100%。
(八)积极促进全民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在“生物多样性日”、“6·5”世界环境日期间,牵头开展系统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品41000余份,共征集到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环保书画、文学作品370份,评选表彰一等奖26名、二等奖54名、三等奖77名、优秀奖213名;组织110余人观摩环保企业及开展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责任落实存在差距。各级各部门履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仍有差距,部分乡镇、部门、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仍不足,对污染防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手段。
(二)监管执法能力欠缺。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人员少、年龄大、装备差、事情多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执法大队目前在职在编0人、在职不在编3人;监测站人员大部分抽调在局机关工作,执法监测工作开展压力大,影响日常环境执法监管效果。
(三)生态环保意识不足。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整体不强,部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维护不力,规避执法监管现象时有发生。全县流域污染、扬尘污染、噪声污染等方面信访居高不下,环境信访问题此起彼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省、州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环境风险防控等约束性指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力争水、土壤、大气等环境指标保持全州前列。
(二)务实推进各级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抓好历次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强化调度督促和盯办检查,推动形成管理闭环,实现年度整改任务按时完成。
(三)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开列生态环境领域重点风险隐患问题清单,健全风险问题交办验收机制,最大限度把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在日常排查监管中。
(四)继续强化环境监管执法。继续推行监管执法“六项机制”,强化事前宣传和过程监管,落实全员执法、力量下沉,最大限度减少“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环境违法行为。
(五)不断提升环评审批服务质效。继续实行“靠前服务、挂帮指导、一对一跟踪、容缺受理”等好经验、好做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提升审批质效。
(六)着力强化生态环境项目谋划实施。精心做好生态环境项目谋划、申报、储备,积极争取省州环保专项资金支持,稳步推进环保项目实施管理,着力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短板。
(七)稳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创建,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八)积极营造全民环保氛围。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
(九)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性教育以及业务培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抓实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锻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守清廉的生态环保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