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20-01864
-
发布机构泸西县政府办公室
-
文号泸政办发〔2017〕110号
-
发布日期2017-06-30
-
时效性有效
泸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西县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行动计划(2017—2020)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属有关办、局:
《泸西县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行动计划(2017—2020)》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泸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27日
泸西县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行动计划(2017—2020)
为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州第八次党代会、州委八届二次全会及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体会议精神,奋力实现“四个更大贡献”和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新要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实施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行动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二五”以来,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依托煤炭、水能、风能、生物资源、农产品等资源,构建了以煤焦化为主导、建筑建材、生物资源及农副产品加工为重要支柱的工业格局,工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已成为泸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201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74.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9.3亿元,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5%以上。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国家宏观调控对土地、环保、资金等资源要素约束日益趋紧,从2017年起我县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已终结,工业经济存量大幅消失,稳定工业的压力十分巨大,导致我县工业供给侧结构性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工业发展转型升级任务更加紧迫。而工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县能否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到2020年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全县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脚踏实地抓落实,主动破解难题,全力保障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计划顺利实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五大战略”、建设“四大品牌”、实现“四大目标”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工业集聚,下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推动产城融合,全力完成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任务,推动泸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思路
依托县内资源优势,紧密结合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重点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轻纺、电子电器和运动器械制造等环保型、健康型轻工产业,构建结构合理、资源利用充分、发展可持续的工业格局。
(三)基本原则
1. 调整方向,加快转型。立足泸西实际,调整工业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发展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的原则,加快泸西工业转型步伐,全力构建具有泸西特色的新工业发展格局。
2. 聚焦重点,整体提升。坚持以发展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为主,把握产业调整关键,全面推动工业经济攻坚和转型升级;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战场,把工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整合,向两园区进行集中,夯实发展基础。
3. 大小结合,增大总量。坚持项目规模建设大小不限,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加快工业发展速度,从总体上增加工业经济总量。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接近50%,工业对全县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上升至80%左右。主要支撑是:
1.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
(1)到2020年,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1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1.6亿元,增长12%;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3亿元,增长17%;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1.1亿元,增长23%;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增长2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55户以上。
(2)到2020年,力争农副产品(花卉和果蔬)加工业规模达到60亿元,生物制药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能源产业(水电、风电和光伏)规模达到20亿元,食品加工产业规模达到15亿元,建材业规模达到10亿元,轻纺、电子电器和运动器械制造等轻工产业达10亿元。
2. 园区经济:到2020年,工业园区力争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8亿元,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85%以上;力争培育工业产值超10亿元企业2户,5亿元企业4户,1亿元以上企业10户。
3. 民营经济:到2020年,力争全县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71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县GDP比重达到5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达15家,上市公司1—2家;全县非公经济骨干企业普遍采用国际同期先进技术和标准,取得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达10%以上;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5个以上。
4. 工业投资:2017—2020年,四年全县累计工业投资120亿元以上。
三、主要任务
我县工业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赖煤炭资源,重点发展煤化产业,发展处于资源初加工阶段,产业链短、结构单一、总量不大、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工业相对发达的县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实施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过程中,要改变过去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发展工业的局面,把工业经济发展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进行紧密结合,将一、二、三次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发展,变“单打独斗”为“全面推进”。
(一)做强做大工业主导行业
立足融入滇中经济圈基本要求,围绕滇中经济圈产业发展配套需求,加强规划引导,推进产业集聚,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着力推进农产品与食品加工、生物制药、能源、建材等行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四大主导工业行业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以上。
1. 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依托我县自然资源优势,围绕现代花卉产业园和18.1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坚持打造泸西“菜、果、药、花、畜”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加快“菜、果、药、花、畜”加工产业发展,同时巩固原有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基础,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工业产值达7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0%以上。
支撑企业:蔬菜加工主要依托天露公司、宏升公司和龙威公司,新上蔬菜精深加工项目,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引进水果加工龙头企业,新建高原水果加工项目,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花卉加工主要依托云花科技等龙头企业,在现代花卉产业园区新建花卉加工项目,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30亿元;食品加工主要依托泸西县兰益酿造有限公司、泸西县阿庐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泸西县牛牛乳业公司、泸西县磐江老东山火腿厂、泸西县宏达畜牧供销公司等龙头企业和云南创新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福隆食品有限公司、红河宋兴食品有限公司等中小微企业,在工业园区新增猪、牛、羊畜产品加工项目和提升膨化食品加工规模,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
2. 生物制药。依托我县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以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提升和巩固银杏、灯盏花、万寿菊、除虫菊、白芨和半夏等道地中药产业,加快延伸其产业链,把中药材精深加工进一步做强做大,到2020年工业产值达30亿元,年均增长150%以上。
支撑企业:银杏产业主要依托云南云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泸西希康银杏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提升和巩固银杏产业发展基础,加快精深加工技改项目建设,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15亿元;灯盏花产业主要依托云南红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灯盏花产业园,进一步提升和巩固灯盏花产业发展基础,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其他产业(万寿菊、除虫菊及中药材)主要依托泸西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河森菊生物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加快中药材提取技改加工项目建设,扩大产能,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5亿元。
3. 能源(水电、风电和光伏)。主要依托我县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光能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水电和风电产业发展层次,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光伏发电,到2020年工业产值达20亿元,年均增长50%。
支撑企业:水电主要依托云南华润电力红河有限公司、泸西冒烟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泸西供电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用电市场,提升总量,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风电主要依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风电泸西有限公司和泸西县云能投风电开发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拓展用电市场,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6亿元;光伏发电主要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引进云南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其他企业,加快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进度,实现突破,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4亿元。
4. 建材业。主要围绕进一步提升建筑板材、新型墙体材料和水泥的发展层次,不断增加总量,到2020年工业产值达10亿元,年均增长30%。
支撑企业:建筑板材主要依托云南粤泸木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产销能力,提高总量,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5亿元;新型墙材主要依托红河天宝水泥有限公司、泸西县世纪辉煌建工集团新型墙材有限公司等建筑建材企业,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拓展市场,增加总量,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5亿元。
(二)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我县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大力化解工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及产业培育,补齐我县工业发展短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户以上,新增工业产值75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25亿元,彻底改变和优化我县工业结构,增强工业发展动能与后劲。
1. 明确工业招商引资方向。充分应用好“红高原·泸西”文化战略品牌,以大健康理念为立足点,将一、二、三次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发展,把种植环节作为第一生产车间,把加工出口和国内销售作为导向,把全域旅游作为增值关键,重点从三个方面加强工业招商引资。花卉加工产业:以建设现代花卉产业园为重点,实施“配套招商”,力争到2020年,花卉产业新增产值突破100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30亿元。蔬菜和水果加工产业:以打造高原特色蔬菜为主攻方向,大力宣传和打造G20蔬菜品牌,实施“定向招商”,力争到2020年,蔬菜和水果产业新增产值75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25亿元。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食品行业以苦荞醋酸、荞酒、苦荞系列食品、膨化食品、绿色食用油、火腿等肉制品加工为重点;生物制药产业以银杏、灯盏花、除虫菊、白芨、半夏、三七等中药材提取药剂、针剂及保健产品为重点,实施“补位招商”;大健康产业围绕高原足球品牌,以服饰及运动器材加工制造为重点,实施“定位招商”;力争到2020年,新增工业产值25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8亿元。
2. 强化工业投资支撑。建立和完善“会议协调、并联审批、互不前置、负面清单管理”的项目审批模式,优化工业项目建设审批工作流程,以“不破法规破常规”的创新思维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业招商督查制度。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联系包保责任制度,强化项目谋划、引进、落地的组织协调和跟踪问效力度,确保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各环节快速高效。切实兑现和落实招商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增大工业投资,实现工业投资增幅、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双提升,为实施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行动计划提供坚实保障。2017—2020年,力争全县累计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3个以上,四年全县累计工业投资达200亿元以上。
(三)加快提升园区经济总量
1. 调整和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布局。尽快完成对工业园区规划的修改和完善,对工业园区主导产业进行重新定位,以农产品、食品和生物制药为主导,与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和现代花卉产业园区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构建以“轻工为主、优势互补、连动发展、共同推进”的园区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园区在坚持原有一园三片区规划布局的同时,重点调整和明确生物农产品加工片区(花卉和果蔬)、生物资源加工片区、中小微企业产业园区和轻工片区的功能定位,突出发展优势产业的重点,使园区规划和定位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2.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工业园区目前存在的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和承载能力有限等重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倒排解决问题时间表,并明确相关责任。改变和拓宽筹措建设资金的渠道,确保投入到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树立有投入才有产出、才有回报的思想理念,强化不怕负债的意识,以工业园区投资公司为主要载体,开展多方位融资活动,彻底改变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筹措难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工业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承载能力,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不断增加经济总量。
3. 不断优化园区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建立以泸西工业园区管委会牵头,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环境保护局、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水务局、泸西供电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领导为组成人员的领导小组,联系、协调、统筹、限时解决项目落地难和企业发展难题,最大限度地服务好入园企业,营造“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一切企业”的“亲企、爱企”氛围。认真落实“一站式服务”体系,尽量减少企业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四)稳步提高民营经济比重
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实施民营企业“小巨人”培育工程、微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建设泸西小微企业创业园,并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力争到2020年,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县GDP的比重达60%左右,年均增长2%。
1. 营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好省、州关于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中共泸西县委办公室 泸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泸办发〔2017〕61号)要求,不断完善促进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并向社会公布,增强政策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加强对各项制度、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解决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以及故意刁难,政令梗阻等违规违纪问题。大力减轻企业负担,严格禁止“乱收费、乱摊牌、乱罚款”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2. 继续实施新一轮微型企业培育工程,新培育480户微型企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2017—2020年,每年争取培育160户微型企业,力争微型企业中工业企业比例超过30%。
3. 实施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和民营企业“小巨人”培育两个工程。每年选择20家成长性较好、符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小巨人”企业进行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同时,加大力度支持全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鼓励“个转企”,力争2017—2020年,每年培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少于5户。
4.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改进行政审批方式,探索以专家论证、社会听证替代行政部门审批。创新审批监管机制,把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执法部门联合执法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多层面多维度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建立和完善县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贷信用体系,充分用好用活“助保贷”、“贷免扶补”、“劳动密集型”与创业贷款政策,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及市场,引导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无资产抵押的信用贷款,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证照办理、项目申报、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作用,力争企业常规工作事务在一个大厅内办结,困难企业组团上门服务,切实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联合推进保障机制
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泸西县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工业发展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进行研究、部署、协调、推进和督办。(责任单位: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泸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境保护局、县水务局、县地税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统计局、县招商局、县国税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 建立工业经济运行和分析预警机制。建立泸西县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计划分析预警信息机制,加快建立工业企业用地、生产要素供应、产业预警等信息共享体系,及时实施监测、绩效评估,定期提供分析预警信息。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加大工业企业达规培育工作力度,强化经济运行日监测、旬分析、月预测,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完善制度、精准施策。(责任单位: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泸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统计局。配合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环境保护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中国人民银行泸西县支行)
(二)建立健全工业经济发展要素保障机制
1. 加强规划控制。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严格按功能性质发展不同类别产业。集中财力、物力重点保障农产品与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用地、资金需求,畅通项目落地绿色通道,大力扶持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发展。(责任单位:泸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县发展和改革局。配合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财政局、县环境保护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 全面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切实抓好中央、省、州、县各级关于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有关工业发展政策措施真正落地见效。着力降低企业成本。不断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和范围,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创新货运组织方式和物流模式,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泸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县环境保护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建立产业政策与工业建设用地招拍挂制度相结合的机制,招拍挂工业建设用地向产业基地、重点项目、“补链”项目倾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能效和环保标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能效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综合运用土地、财税、节能、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行政手段,分批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水耗大的落后产能和企业,为新企业进入预腾要素空间。(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泸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县环境保护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水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1.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围绕工业经济攻坚和工业翻番计划发展总目标,在科技创新、资金保障、人才支撑、招大引强、项目和载体建设等方面,聚焦税收优惠政策强力推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级财政视当年财力安排一定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中国人民银行泸西县支行。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环境保护局、县水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2. 积极引导企业向上争取项目扶持。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搞好服务,提供申报项目扶持和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政策服务,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扶持。(责任单位: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泸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财政局。配合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