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政府文件
  • 索引号
    000014348/2020-01864
  • 发布机构
    泸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7-03-10
  • 时效性
    有效

泸西县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畜牧业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县畜牧业生产结构,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健康养殖和现代畜牧业建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州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的发展,围绕畜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和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为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着力加快畜牧业生产、经营、增长和支撑方式的转变,积极发展健康畜牧业,着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专业户、专业村和中介组织,全面提高畜牧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二、工作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先易后难、梯度推进的原则;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坚持发展合法、效益良好、带动农户、共同富裕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保护环境、健康安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三、产业布局  

  (一)生猪产业。以中枢、午街铺、金马、旧城、白水优质商品仔猪生产区和石泸公路、弥泸师公路沿线优质外向型商品肉猪产业带为核心,进一步优化猪群结构,增加群体数量和产品总量,完善良种扩繁体系,不断提高供种能力和品种质量,进一步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商品率。  

  (二)肉牛产业。以金马、午街铺、旧城、三塘肉牛产业带和红河科技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为核心,大力推广肉牛冻精改良、种草养畜、饲料青贮和农作物秸秆氨化调制技术,不断推进半放牧半舍饲和圈养为主要养殖方式,着力推进相对集中育肥上规模的商品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肉牛出栏率和优质肉牛比重。  

  (三)肉(奶)羊产业。以白水、午街铺、中枢奶山羊产业带和向阳、三塘、永宁肉山羊产业带为核心,着力加大扩群改良力度,积极开展本地品种选育提纯复壮,以及品种异地交换杂交改良,加快推进高床圈养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肉(奶)羊质量,主攻出栏率、产奶率和个体产品率,切实做好保护生态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禽(蛋)产业。以白水、中枢、旧城禽(蛋)产业带为核心,采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养殖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加快中介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建设,制定禽(蛋)产品品牌培育规划,大力发展品牌畜牧业,不断打造我县禽蛋产品竞争新优势,增强示范带动能力。  

  四、重点工程  

  着力扶持发展猪肉产品加工、牛肉屠宰加工、羊奶加工、禽蛋加工(销售)四个龙头企业;完善建设标准化生猪生产、肉牛生产、肉(奶)羊生产、禽蛋生产四个基地;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和畜牧科技推广两大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完善中枢、午街铺、金马、白水4个活畜交易及畜禽产品批发市场。 

  五、目标任务  

  (一)畜牧业生产。2010年计划实现生猪存栏56万头、出栏70万头;牛存栏10.2万头、出栏2.95万头;羊存栏11万只、出栏7.83万只;家禽存笼143万羽、出笼192万羽;实现肉类总产6.2万吨,禽蛋产量0.5万吨,奶类产量0.25万吨,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2亿元的目标。  

  (二)畜牧科技推广。肉牛冻精改良1.6万头,猪杂交改良6.4万胎(次),母猪整群鉴定0.95万头,培育优质仔猪51万头,牧草种植7.52万亩,青贮饲料10万吨,氨化饲料4.2万吨,科技培训200期。  

  (三)动物防疫。牲畜“W”病免疫90.4万头(只),禽流感免疫199.15万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54.03万头,猪瘟免疫54.03万头。畜禽疫病死亡率控制在大牲畜1.5%,猪3%、羊2%、禽6%以下。  

  (四)动物卫生监督。完成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550本,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1100本;屠宰检疫率、屠宰出证率达100%。兽药抽查20批、饲料抽查14批、饲料标签抽查11批、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35批。  

  六、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抓好畜禽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切实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围绕优势产区、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坚持“做强规模养殖场、做大适度规模养殖户,做优畜禽养殖示范村”的原则,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实施规模化集中连片开发,从根本上改变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推动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强化专业化养殖。充分结合自然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按照“一乡一产业、一村一产品”的思路,加大专业户、专业村、规模场的发展力度,全面推进专业化生产,着力提升全县专业化水平。三是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引导农户开展环境治理,按照“人畜分离、场村分离、独立建圈、生态隔离”的要求,加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五统一”,努力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四是加强基础基地建设。立足基础和优势,科学调整区域生产布局,以建设生猪大县、商品牛羊基地、奶山羊基地、禽蛋基地、优质牧草引种试验示范基地为重点,强化规划指导、强化扶持政策、强化集中投入,全力打造出基地的亮点,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和示范效应,全面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  

  (二)进一步培育适应市场的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切实推进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围绕“引外龙、扶强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引进和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围绕重点生产区域和规模养殖场,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畜牧产业新体系,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体现优质优价和最低保护价。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专合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充分发挥畜禽专业大户、经营能人、批发市场等各自的优势,引导农民、养殖企业及其它中介组织围绕自身优势和产业基地发展多元化、多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真正让组织成员增加利益、得到实惠。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培育经纪能人、扶持建立畜禽交易批发市场、组建畜禽及其产品配送中心,扩大交易辐射区域。建立健全畜产品信息网络服务和市场价格预报体系,及时分析和发布畜禽产品价格趋势,帮助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  

  (三)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力度,切实促进畜牧兽医科技支撑方式的转变。一是围绕我县的肉牛、生猪、肉(奶)羊、禽蛋优势产业和核心区建设,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繁育和引进推广,强化生猪“三群一网”(核心群、生产群、扩繁群和县乡村供精站点网络)建设,加大肉牛冻精改良、本地畜禽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等技术推广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扩群改良工作。二是加大饲草饲料开发力度,加大优质牧草引种示范和牧草饲喂对比试验力度,巩固和完善种草养畜示范村,真正达到以示范带动促发展的目的。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多种手段和合作方式,不断提升畜牧科技的基础实力、创新实力和转化能力。积极探索县域畜牧企业与昆明正大公司等企业的“一条龙作业”的合作发展模式,不断加快“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积极拓展“牧草+林果+养畜”立体种养结构,不断提高实用技术普及率、转化率,增加林草牧综合效益。四是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建设和科技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切实加大畜牧兽医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增强养殖户的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着力造就一大批适应畜牧产业化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实现依靠科技促进养殖业的增产增效。  

  (四)进一步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切实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一是增强协调服务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式,切实把工作的侧重点从直接抓生产转到抓政策促动、法律规范、项目运作、典型示范等上来,把广大养殖场(户)迫切需要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营销服务作为支农惠农服务的重点,努力为养殖场(户)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强化项目协调推介。扎实做好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生猪产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培植后续产业、能繁母猪保险等一批强农惠农项目建设。同时,认真立足我县自然资源、产业优势和发展需要,及时编制储备一批招商引资推荐项目。加大招商项目包装、宣传、推荐工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三是树立开放畜牧的理念,进一步扩大畜牧产业的对内对外开放,鼓励畜牧企业以技术管理和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外合作,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方位、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扩大对畜牧产业的投入,加快我县畜牧产业发展。四是突出重点。引导和培育经济实力强,带动力大或成长性好的畜禽生产、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改组等多种资产重组方式,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全面提升畜牧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五)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切实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健康发展。一是依法加强对畜禽屠宰环境的管理,防止病死畜禽、未经检验或检疫不合格的畜禽进入市场。二是全面实施兽药饲料市场准入制度,深入开展饲料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饲料企业和饲料经营户。三是加快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严格做好兽药饲料准入工作,切实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四是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强有力的沟通协调机制,抓好联合执法工作,认真查处跨区域、跨部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五是加强舆论和信息工作,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正面引导舆论,坚决制止各种不实炒作。依法及时通报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积极引导质量合格畜产品的消费,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六)进一步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切实提高疫情疫病防控能力。一是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认真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四项制度和生猪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二是构建防疫屏障,强化免疫工作。加大免疫力度,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日常补免相结合的免疫制度,确保应免畜禽的免疫密度达到100%。三是强化疫情监测,提升预警预报能力。切实加强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禽流感为重点畜禽疫病监测,及时分析监测数据,掌握疫情动态,预测流行态势。四是强化检疫监管。加强对饲养、屠宰、经营、加工、运输、储藏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监督管理,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活畜市场监管,严格畜禽引种审批制度,防止流通环节传播疫情。五是规范疫情报告,严格疫情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疫情报告制度,严格规范疫情报告程序,坚决杜绝多渠道多部门通报疫情信息的现象发生。六是进一步完善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根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特点和疫病防控的形势,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处置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明确各项保障措施,规范疫情报告、预案启动、疫情处置、疫情解除、后续监测、损失评估、生产恢复、调查总结及交易流通等程序,着力加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保障体系建设。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