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烘干车间“金钥匙” 叩开共富“三重门”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10 浏览次数:

一缕葱香,从云南省泸西县白水镇的广袤葱田飘来,萦绕在西租村头那座小香葱烘干车间,更沁入村民心田。这馥郁芬芳,不仅传递着田野的生机,更升腾着将“看市场脸色”的焦虑化为“家门口致富”希望的喜悦。在这里,党组织锻造的“金钥匙”,正精准开启产业升级、就业增收、集体壮大的“三重门”,稳稳托举起村民触手可及的共富梦想。


图片


党建赋能,补链强链闯市场:叩开“产业升级之门”


泸西县已经成为全国小香葱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的种植基地,白水镇更是葱田连绵的核心产区之一,曾面临产业链短、保鲜难、价格波动大的“鲜葱困局”,“放坡”伤农时有发生。如何破局?白水镇以组织之力精准破题,将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视为“点葱成金”的关键一跃。在成功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后,白水镇党委政府科学谋划、高效推进,于2025年6月建成现代化香葱烘干车间并投产运营,可实现日加工鲜葱能力达30-35吨,产出高品质干葱2.5-3吨。这是一场“鲜”变“干”、“短”变“长”、“弱”变“强”的产业革命!技术员左栋文介绍,“鲜葱价低易损,精深加工后价值跃升3倍左右!”更可贵的是,烘干技术有效解决了保鲜储运难题,拓宽了市场半径,更在市场低迷时形成“托底”机制,彻底扭转了葱农“看天吃饭、随市沉浮”的被动局面。小小车间,在党组织引领下,一举补齐产业最大短板,筑牢科技兴农基石,让传统产业焕发强劲市场竞争力。


图片


组织搭台,精准送岗暖民心:叩开“就业增收之门”


产业兴旺,最终要落脚于惠民利民。白水镇将村小香葱烘干车间精心打造成一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和“就业蓄水池”。通过“党建+就业”模式,为村民“量身”送岗,拓宽家门口就业路。车间优先吸纳本村及周边留守妇女、脱贫户、大龄劳动力等群体,科学设置分拣、清洗、切割、烘干、包装等多样化岗位,确保人岗相适。同时,通过实施弹性排班机制,村民“农忙下地,农闲进厂”,有效破解了务工与务农的时间冲突,开辟了稳定增收新渠道。带动2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高峰期超40人,人均月增收约4000元。这“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群众满满的归属感,收入稳了,老人孩子笑了。从外省返乡就业的村民陈小存感慨:“过去外出挣多花多难顾家,如今家门口端稳‘饭碗’,收入稳、开销少、能顾家,这日子才叫踏实有奔头!”党组织搭建的,不仅是车间,更是凝聚人心、传递温暖的幸福家园。


图片


跨村联建,活水长流强根基:叩开“集体壮大之门”


烘干车间的意义,远超单一产业项目,它更是白水镇以创新思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治理的“源头活水”和示范样板。突破传统区域限制,善导村党总支发挥核心纽带作用,联合永宁乡阿峨、法衣两个村,探索“跨村联建、资源共享”新模式,按比例占有车间资产。固定资产通过专业租赁运营,确保了项目的造血功能和持续盈利能力,稳定的租金收入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活水”形成了“党建引领产业支撑集体,集体收益强村富民”的完美闭环与良性循环。车间的运行,显著提升了香葱产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综合效益,带动了上下游配套发展,为白水镇香葱产业乃至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强劲新动能,有力擦亮了“白水香葱”品牌。这间小小的车间,以其可复制、可持续的创新模式,稳稳托起了乡村的“大民生”,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道路上动力澎湃的强劲引擎。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