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街铺镇以“环境好起来、村庄美起来”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综合治理、建管并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千方百计提升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一是党建引领抓文明村镇创建。在全镇11个村委会85个村小组开展“乡村振兴五星级”示范村创建活动,评选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261户。在创建州县文明村的基础上,将基层党建、人居环境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建党建国周年庆祝活动、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党建小故事”、“好公婆”、“好儿媳”、巾帼志愿服务、乡村文艺宣传等活动广泛宣传乡风文明,让文明村更具有示范性,让普通村更文明,不断营造全镇乡风文明良好氛围,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精神动力。村党总支和党支部充分地发挥乡村政策宣传和舆论引领作用,指导各村组制定了《村规民意》、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章程制定,组织召开村民会议宣讲《民法典》等政策,教育引导村民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发动贫困户、低保户和普通群众自觉提升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长效长治效果明显。建立健全村将就环境卫生管理激励机制。把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管理,全镇11个村委会85个村小组都制定了村规民约,严格规范村民的卫生行为,逐步养成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实行卫生管理及收费制度。支部引领各村组组织村民研究定《卫生管理及收费制度》,垃圾清运采取“四个一点”方式筹集资金方式,就是村民自愿筹一点,因为环境是村民享受,按人口每人每月收取2-5元的卫生费,也就是激发内生动力,自主管理的体现;挂沟帮扶部门帮扶一点;政府每年奖励一点;集体经济支持一点。推行“网格化+积分制”管理模式。党员干部将“网格化”就是将路段、街道环境卫生保洁划片分段,分解落实到户,实施片区网格化管理,网格大小因村具体情况确定,8到10几户不等,以管理方便而定,网格长由村民推选担任;“积分制”按照奖惩分明原则,开展农户积分管理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挂钩考核试点,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行累积积分,农户凭积分可获得文明户加分或兑现日用奖品。让群众在参与中看得见、摸得着,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参与挣积分的积极性与日俱增,较好地提升了村民努力建设美丽家园的精气神。每月由村“三委”、村民代表等组成的人居环境整治监督小组,从清户厕、整庭院、理居室三个方面对每家每户进行评比打分,现场指出问题,带动全体农户互相比拼、一起参评,形成红脸出汗的效果,让追求“美丽”成为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党支部妇联牵头,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环境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镇政府协调资金在各村小组新建垃圾焚烧炉95个、垃圾池50个、垃圾箱1235个。以“七改三清” 和“七个专项行动”为重点,对全镇11个村委会85个村小组,全面实施村庄民居美化靓化工程。由村党支部和妇联组织在各村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全覆盖每个村小组,最少的小组也在10人以上,每周定期开展1-2次环境卫生整治服务活动,定期开展卫生检查,并帮助有困难或卫生习惯不太好的家庭,收拾打理庭院卫生,督促做好个人卫生。
四是党员带头实施厕所革命。编制了《午街铺公共卫生文明厕所项目实施方案》,尤其在小河边等村,党员干部创造性地实施了“‘联户建厕’集约环保,共享共治生态健康”,既美化净化了村庄庭院环境,效解决了村庄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又节约了投资和日常清洁费用,为正在实施的人居环境提升及农村厕所革命提供了成功的借鉴。截至2020年底,完成全镇11个村委会新建公厕13座,全镇公厕总数达16个;已完成改厕5056户,建卫生厕所5450个,逐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营造了健康环保和谐美丽的文明新风;共有9个村委会实施了“联户建厕”建设,共58个300余户,其中最多的是水塘村委会10个、绿峨村委会22个。各村党组织制定了“联户厕所”卫生管理制度,实施共建共享共治,由专人负责安排,各家轮流值班负责厕所的清洁卫生。
五是支部引领扎实开展“七个专项行动”。以支部为单位全面动员全镇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抓手,扎实开展“七个专项行动”。年内已开展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宣讲、宣传活动700余次,参加人数累计30000余人次,粘贴发放各种宣传册、宣传海报、倡议书等资料 18000余份,制作禁烟标识1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共开展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志愿服务活动52次,参与人数累计900人,通过微信、QQ、公益广告等形式滚动宣传86条全省推进使用的宣传标语,覆盖全镇所有居民;省州县报社利用各种平台发稿件4篇;全镇参与爱国卫生大扫除单位24个,参与人数累计6200人次;工间操累计执行62个工作日,累计参与职工人数 4900人次;17个单位食堂建立分餐分筷制度,设置 1 米线公共场所 16个,开展无烟党政机关1个。全社会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