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泸西历史沿革

来源:泸西之窗 发布日期:2017-08-13 浏览次数:

  泸西历史悠久,建置较早。自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漏江县,至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其中,元、明、清时期为路、府、州治所在地,辖弥勒、师宗、维摩(丘北)三州县,曾是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据《汉书地理志》和《新纂云南通志》等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泸西县县名含义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城西有泸源洞而得名;一说因城西有泸川而得名。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置漏江县,隶属牂牁郡。东汉为漏江县,属益州牂牁郡。三国蜀汉属益州建宁郡漏江县。西晋属宁州建宁郡漏江县。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戎州。唐武德元年(618)改置陇堤县,属郎州。唐南诏国为弥鹿部,属拓东节度。宋大理国为弥鹿部,属石城郡(实为师宗、弥勒二部自立的自杞国)。元宪宗七年(1257)属落蒙万户。至元十二年(1275)置广西路。后置宣抚司,又废。辖师宗、弥勒2个千户总把。至元二十七年(1290),师宗、弥勒千户总把改置师宗州、弥勒州。大德四年(1300)维摩州改属广西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广西府,辖弥勒、师宗、维摩(今丘北)三州及18寨,隶属云南布政司。 

  清初袭明制,称广西府,属云南省,辖师宗、弥勒、维摩3州。康熙八年(1669)裁维摩州,其地析入广西、广南、开化三府。以其属广西府地改置三乡县,属广西府。 

  康熙九年(1670)裁三乡县,并入师宗州。雍正二年(1724)于五螬地置五峭厅,属广西府。雍正八年(17307月,广西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雍正九年(1731)设师宗州州同于旧三乡县之丘北。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降广西府为直隶州,改所领师宗、弥勒二州为县,师宗州州同改县丞,析五螬厅改属曲靖府,广西直隶州仍属迤东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11月,裁曲靖府属之五峭厅,于其地置广西直隶州判还属于广西直隶州。道光二十年(18406月,于丘北县丞地置丘北县,属广西直隶州。至清末,广西直隶州辖师宗、弥勒、丘北3县。 

  民国2年(19134月,改广西直隶州为广西县,隶蒙自道。民国18年(1929),废道直属云南省。同年11月,改广西县为泸西县。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3行政督察区(驻弥勒县)。 

  1950年属宜良专区。1954612,政务院批准:撤销宜良专区,所辖的泸西县划归曲靖专区。19581023,师宗、罗平、泸西合并,成立师宗县,县府驻师宗县城,属曲靖专区。1959215,泸西县从师宗县撤出,仍属曲靖专区。1960913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泸西县,将原泸西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弥勒县,改属红河州。1962327,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泸西县,合并于弥勒县的原泸西县行政区域为泸西县的行政区域,隶属红河州。 

  自古以来,泸西各民族人民富有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发动过多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和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数千名热血青年踊跃参军,跟随爱国将领张冲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会站和武汉保卫战,不少人把满腔的热血洒在了抗日的沙场上。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弥泸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英勇顽强地开展反蒋武装斗争3000多各族儿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边区纵队,194925泸西县城解放,建立起弥泸地区人民武装斗争中心根据地,为实现云南全境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千余名优秀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站中,数百名入伍战士和两个民兵营工1000人英勇参战,民兵支前二连荣立二等功,被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授予支援模范民兵连称号,民兵李家能被中央军委授予民兵战斗英雄的称号,400余名战士和民兵荣立战功,在泸西光荣的史册上谱写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