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做好基层应急通信保障

发布时间: 2023-11-14 字体:[]

  当汛期来临,各地进入地质灾害“应战”状态时。做好基层应急通信保障,需从以下四方面补齐短板。

  一、装备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地区、部分领域通信保障在技术装备方面还存在设施设备缺乏、先进适用性和机动性不足等短板,尤其乡镇应急通信保障设备更新较慢,缺乏应对通信“孤岛”状态的有效通信设备。如,一是2023年泸西县自然资源局在2021年安装15套(93台)的基础上安装完成7套(32台)监测预警系统,加大了监测的覆盖面和力度,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预警。二是应急通信器材装备应考虑小型化。在诸如地震、洪水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面前,基础设施部分或全部受损,这时的应急通信装备器材需要具有小型、形状规整、方便装箱以利于交通运输;重量轻、体积小以利于人力背负携行。三是器材装备应选择海事卫星便携站、卫星电话、轻量化的短波背负台和中继台,对讲机、防水照相机摄像机等成熟可靠,携行方便,自持力高、抗冲击掉落、重量轻保障需求低的器材装备为主,携带的器材装备重量不应超过15 公斤。

  二、网络支持能力仍需加强。虽然各地都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正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但部分地区山高谷深、群众居住分散,存在部分区域信号不佳问题,且灾害易发、频发区域的通信基础设施易受损坏,维护压力较大。而公用应急通信专网覆盖面有限,且普遍存在扩容升级、更新换代等需求。如,一是我局在汛期地质灾害巡查中,虽按照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和夜间巡查要求,但在重点做好陡坡陡崖及沟口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全县93个隐患点的排查中,时有遇到网络中断的情况。二是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尽快确定受灾群众的位置至关重要。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研发断电情况下GPS定位模块,便可以帮助应急救援人员快速准确地找到受灾人员的位置,为营救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对受灾人员的准确定位,缩短人员救助的时间。

  三、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欠缺,难以及时准确掌握灾情发展、应急处置等情况,且缺乏与广大群众及时有效沟通的信息手段,预警信息发布主要采用点对点短信,用户量大时发送时延难以满足要求,制约了应急处置效率。如,一是加强自然资源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把部门联动、协同防治的要求落到实处。事发地的单位和个人要第一时间向当地应急部门上报地灾信息以外,汛期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与同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联动机制,及时共享掌握有关灾情信息。建立自然资源部门与相关部门灾险情信息报送制度,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调度“失灵”。二是地灾隐患点防治工作目标“再转变”,把“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的要求落到实处。目前,地方政府和自然资源等部门通过地灾调查评价等明确了地灾隐患点并建立完善了防灾避险管控机制,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部分人员仍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做好地灾防治就是管好隐患点,只要隐患点不发生灾情,就做到了履职尽责。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一些地方不愿意认定过多的地灾隐患点,也容易导致一些潜在地灾风险区域成为防治工作的漏洞。因此进一步做好地灾防治工作,必须大力推动防治目标从“偏重隐患点防灾”向“辖区全域防灾”转变,提高全域风险意识,强化全域防治能力,把目前自然资源部大力推动的“由‘隐患点’单一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转变”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专业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涉汲网络应用、无线电常识、卫星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而基层人员多为兼职,且年龄、学历等结构不优,学通会用的专业性人才极其匮乏,现有人员仅能对设备进行简单基础的操作,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如,虽然我局已多方位进行宣传、培训及演练,做到了群防群控。但仍需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业务培训,提高灾害信息员队伍业务技术素质。每年选派知识层次较高、责任心强、稳定从事灾情信息管理工作的年轻灾害信息员参加省州县级每年定期举办的乡镇、村级灾害信息员培训,培训覆盖乡镇、重点村所有灾害信息员,并确保“培训一人,合格一人”。